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括户的意思、括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括户的解释

登记户口。《北齐书·循吏传·宋世良》:“寻为殿中侍御史,诣 河 北括户,大获浮惰。”《旧唐书·宇文融韦坚等传论》:“ 宇文融 、 韦坚 、 杨慎矜 、 王鉷 ,皆 开元 之倖人也,或以括户取媚,或以漕运承恩,或以聚货得权,或以剥下获宠,负势自用,人莫敢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括户”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一个特定术语,主要指官府清查、登记隐匿或逃亡的人口,使其重新纳入国家户籍管理体系的行为。其核心目的在于增加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从而保证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来源。

以下是“括户”的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 “括”:意为搜求、清查、登记。
    • “户”:指户口、人丁。
    • 合义:即清查户口,特指官府主动采取措施,搜寻那些因逃避赋税徭役而脱离官方户籍(成为“逃户”或“客户”)或隐瞒真实人口(“隐户”)的百姓,将他们重新编入正式的户籍册(“版籍”)。
  2. 目的与背景:

    • 增加税源与役源: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动力(徭役、兵役)主要依赖在籍人口。逃户、隐户的存在导致国家控制的户口减少,直接影响税收和役使。
    • 抑制土地兼并:部分逃户依附于豪强地主成为佃农(客户),地主借此隐匿人口、兼并土地。括户有助于打击豪强势力,维护均田制等土地制度。
    • 稳定社会秩序:大量流民脱离国家控制,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括户有助于将流民重新纳入管理体系,稳定地方秩序。
  3. 主要方法与措施:

    • 清查核实:派遣官吏到地方,逐户核查实际居住人口,与官方户籍记录进行比对。
    • 鼓励自首:朝廷常会发布敕令,规定在一定期限内自首的逃户、隐户可免于处罚或享有优惠政策(如减免积欠赋税、允许就地附籍等)。
    • 重新编籍:将清查出的隐匿或逃亡人口登记造册,纳入国家正式的户籍系统。
    • 配套政策:有时会配合括户推行新的赋税政策(如将租庸调改为按户等征收的户税钱),或重新分配土地。
  4. 历史典型事例:

    • 唐代宇文融括户: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括户行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由于均田制破坏、赋役繁重等原因,逃户问题严重。开元九年(721年),宇文融建议并主持检括逃户和籍外田。他奏置劝农判官,分赴各地,允许逃户自首,就地附籍,免除六年赋调徭役,只收轻税。此次括户成效显著,据载得户八十余万及大量田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细记载了宇文融括户的起因、过程与结果。刘昫《旧唐书·宇文融传》亦载:“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获伪勋及诸色役甚众。”

“括户”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为应对人口流失、赋税减少而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户口清查与登记政策。其本质是国家权力对人口资源的再控制,旨在将脱离国家户籍管理的隐匿人口(逃户、隐户)重新纳入官方统计和管理体系,以保障国家财政税收和徭役兵役的来源,维护统治基础和社会稳定。唐代宇文融主持的括户是这一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实施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括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含义,需结合使用场景区分:

  1. 成语含义(比喻义)
    指门户紧闭、不对外开放,比喻人或地方拒绝与外界交流。

    • 来源:由“括”(束缚)和“户”(门户)组成,强调封闭性。
  2. 历史/行政术语(本义)
    指登记或清查户口,特指古代政府通过检查户口,将隐漏、逃亡人口重新纳入户籍管理的政策,又称“括客”。

    • 实施背景:历代均有此类政策,用于整顿人口流动和赋税征收。例如《北齐书》记载宋世良“诣河北括户”,即清查河北地区的流民。
    • 操作方式:将隐报或逃逸人口遣返原籍或就地入籍,以增加政府控制的劳动力及税收来源。

文献例证:
《旧唐书》提到宇文融因“括户取媚”受宠,反映唐代曾通过清查户口巩固统治。

提示:现代语境中,“括户”多用于学术或历史讨论,日常交流中更常见其比喻义。

别人正在浏览...

卑目北太平洋暖流悖语冰月朝簪吃答楚庙搭裢盗薮叨越达学地宝定霸端忧顿递方任反要缚住甘荼歌笑官号归旨寒邱寒悚嚎春贺电赫怒鹤膝竹划拳箭箬佼健矫擅经画聚汇狂涛骇浪兰友瓜戚劳武结合陵海龙津桥俛卬弭口内哄女监盘踅欠欠答答牵盐启銮轻脆穹仪趋进诎人日干夕惕摄龟赎救恫瘝在抱屯阨诬讪相感小扒头斜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