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量的意思、比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量的解释

(1) [measure roughly]∶不持尺而大致比划度量

(2) [have a competition]∶较量

详细解释

谓等量齐观。 唐 李嘉祐 《送舍弟》诗:“老兄鄙思难儔匹,令弟清词堪比量。”

(1).比较。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錙銖,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世人但见跨马被甲,长弰彊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 唐 元稹 《当州京官及州县官职田公廨田并州使官田驿田等状》:“若是京官上司职田,又须百姓变米雇车般送,比量正税,近於四倍加徵。”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环顾 中国 ,比量是非,断定他是阻碍新文化的罪魁祸首。”

(2).比照。《旧唐书·杨收传》:“时諂神贪君之私,用此谬礼,改造神主。比量 晋 事,又絶非宜。”

(3). 印度 因明学术语。犹推理。以一定的理由(即“因”)为媒介,从已知经验推到未知事物。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五官感觉,惟是现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觉,兼有非量、比量。初知觉时,犹未安立名言,故曰‘心徵之而无説。’”

(4).谓比照着某物量。《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 遂脱下旧日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身体裁的一般。”

(5).谓不用尺而用手、绳、棍等大概地量一量。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八:“ 老田头 一边说,一边还用手比量着。”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八章:“她甩开手,和 郭祥 并着膀比量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比量"是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根据权威词典释义,该词可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义项:

一、佛教术语中的逻辑推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指出,"比量"为因明学三量之一,指通过已知事理进行推理论证的认知方式。其运作机制表现为"藉众相而观于义",即依据事物表象特征推导本质规律,与直接感知的"现量"形成认知方式的互补关系。

二、日常用语中的测量比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记载,现代汉语中"比量"读作bǐ liang,包含三层递进含义:

  1. 基础动作:不借助工具,用手或简单器物进行大致测量(例句:他比量着木料长度)
  2. 引申行为:通过比较得出近似结论(例句:比量着买件合身衣服)
  3. 修辞手法:用相似事物作类比说明(例句:拿竹竿比量月亮的高度)

语义演变方面,《汉语大词典》显示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朱子语类》,原指佛教逻辑术语,明代逐渐衍生出测量比较的世俗用法。这种专业术语向日常用语的转化,体现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动态发展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比量”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发音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日常用法和学术术语两类:

一、日常用法(读音:bǐ liang)

  1. 粗略测量
    指不用精确工具(如尺子),而是用手、绳、棍等大致比划度量。例如:“他用胳膊一比量,估计树干有两围粗。”
  2. 较量或比试
    表示通过动作或言语进行竞争或试探。例如:“他拿起镰刀比量了几下,准备割麦子。”

二、学术术语(读音:bǐ liàng)

  1. 因明学概念
    在印度逻辑学(因明学)中,“比量”是获取知识的三种方式之一,指通过推理从已知推导未知。例如:“比量以‘因’为媒介,从经验推出新结论。”
    • 对比:与“现量”(直接感知)、“非量”(错误认知)并列,构成因明三量。
  2. 比较与权衡
    广义上可引申为通过对比判断大小、程度或优劣。例如:“比量不同方案的成本和风险,选择最优解。”

三、其他延伸

总结来看,“比量”既是一个生活化的动作描述,也是逻辑学中的重要术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哲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内障白庭半桌倍摘鼻饲不落窠臼猜摸出乘赐冰篡子耽色电视大学钓水滴溜当啷耏毛饿乡罚铜风行雨散分治工薪阶层管籥还婴还转哈剌契丹和简红炸怀姙胡逞坚洁颊舌金伏经国进寇金明济弱锄强絶节绝品具发隽妙开颐亏替两望炼质吏蠹绿帽子卖阙南冥偏孤偏室汧渭琼板善否梳沐蜀相军营太阳日毯布吴干五君吴燕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