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樹砍後長出的分枝。《南史·齊長沙威王晃傳》:“ 武帝 嘗幸 鐘山 , 晃 從駕。以馬矟刺道邊枯蘖,上令左右數人引之,銀纏皆卷聚而矟不出,乃令 晃 復馳馬拔之,應手便去。”
“枯蘖”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ū niè(注音:ㄎㄨ ㄋ一ㄝ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老樹砍伐後的新枝
指樹木被砍伐後,殘留的根部或枝幹重新生長出的分枝。例如《南史·齊長沙威王晃傳》記載:“以馬矟刺道邊枯蘖……應手便去”(),描述枯蘖的堅韌特性。
枯萎的枝條或狀态
在文學作品中,也引申為枯萎的枝幹或衰敗的植物形态。如唐代喻凫《宿石窟寺》中“野鶴立枯蘖”,宋代蘇轍詩中“荻園斫盡有枯蘖”,均以枯蘖描繪荒涼景象()。
“枯蘖”兼具自然現象與人文隱喻,既可指植物砍伐後的再生形态,也可象征衰敗與堅韌并存的生命力。其用法多出現于古籍和詩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南史》等古籍原文或文學賞析資料()。
《枯蘖》(kū niè)這個詞由“枯”和“蘖”兩個字組成。它的讀音為kū niè。在拆分部首和筆畫上,“枯”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畫;“蘖”字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5劃。
《枯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筆記小說《聊齋志異》中的一則故事:相傳有一位癡迷寫字的書生,在一個寒冬的早晨,他看到一棵經過冬天寒冷侵襲的樹木,樹枝幹癟,葉子落盡,隻剩下幾個未曾枯萎的枝條,他為這株樹木取名為“枯蘖”,寄寓着自己對于艱難歲月裡堅強生命力的贊歎。
相對于現代簡體漢字的寫法,“枯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枯蘖」。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針對“枯”字的寫法注釋為:“木誇從厄 亍上結聲。”可見,古代的書寫方式更加複雜而有裝飾性。
例句:
1. 那顆枯蘖仍然頑強地生長着。
2. 他的作品仿佛從枯蘖中找到了生機。
組詞:枯萎、枯燥、枯敗、枯坐、蘖木。
近義詞:幹枯、荒蕪、凋零。
反義詞:茁壯、繁榮、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