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谶的意思、詩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谶的解釋

謂所作詩無意中預示了後來發生的事。《南史·賊臣傳·侯景》:“初, 簡文 《寒夕詩》雲:‘雪花無有蔕,冰鏡不安臺。’又《詠月》雲:‘飛輪了無轍,明鏡不安臺。’後人以為詩讖,謂無蔕者,是無帝。”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詩谶》:“‘潮逢 谷水 難興浪,月到 雲間 便不明。’ 松江 古有此語。 谷水 , 雲間 ,皆 松江 别名也。近代來作官者,始則赫然有聲,終則闒茸貪濫,始終廉潔者鮮,兩句竟成詩讖。” 郭沫若 《蜀道奇·哭希夷》:“我發表了你的詩,朋友們說那竟成了你的‘詩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詩谶(shī chèn)指詩人在創作時無意中預示了未來發生的事件,常被視為一種帶有預言性質的巧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詩谶的核心在于“無意預示”,即詩人并非刻意預言,但其詩句内容在後來的現實中得到應驗。例如《南史》記載南朝梁簡文帝的《寒夕詩》中“雪花無有蔕”一句,被解讀為“無帝”的隱喻,預示其政權覆滅。

二、結構解析

三、曆史典故與案例

  1. 潘嶽與石崇:西晉潘嶽在《金谷集》中寫下“白首同所歸”,後與石崇一同被處死,詩句成谶。
  2. 隋炀帝預言:其詩“宮中吐焰奕紅輝”被認為預示迷樓被焚的結局。
  3. 松江官場:明代諺語“月到雲間便不明”暗諷官員腐敗,後成為當地官場的谶語。

四、争議與評價

北宋僧人惠洪提出“詩谶禁忌”,認為詩中涉及貧賤、衰老等内容可能招緻厄運。但現代多視其為曆史巧合,或後人附會解讀的結果。

提示:更多案例可參考《南史》《冷齋夜話》等古籍。需注意,詩谶并非科學概念,更多反映古人對命運與文學關聯的思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詩谶的意思

《詩谶》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詩經中的預言或預言性的詩篇。它是由“詩”和“谶”兩個字組合而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詩谶”的部首為“讠”和“言”,其中“讠”是“言”的變形。涉及到的筆畫分别為“7”和“7”。

來源

“詩谶”一詞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祝詩大毛》中,用來形容祭祀中的祝詩。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代其他含有預言性質的詩篇。

繁體

在繁體字中,詩谶的寫法為「詩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詩”字的寫法為「詩」,而“谶”的寫法有多種變體,例如「諶」和「讖」。

例句

詩谶之中包含着深遠的哲理,值得細細品味。

組詞

與“詩谶”相關的組詞:詩經、經谶、詩篇、預言。

近義詞

與“詩谶”意思接近的詞語:賦谶、頌谶、預言。

反義詞

與“詩谶”意思相反的詞語:非預言、無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