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谶的意思、詩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谶的解釋

謂所作詩無意中預示了後來發生的事。《南史·賊臣傳·侯景》:“初, 簡文 《寒夕詩》雲:‘雪花無有蔕,冰鏡不安臺。’又《詠月》雲:‘飛輪了無轍,明鏡不安臺。’後人以為詩讖,謂無蔕者,是無帝。”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詩谶》:“‘潮逢 谷水 難興浪,月到 雲間 便不明。’ 松江 古有此語。 谷水 , 雲間 ,皆 松江 别名也。近代來作官者,始則赫然有聲,終則闒茸貪濫,始終廉潔者鮮,兩句竟成詩讖。” 郭沫若 《蜀道奇·哭希夷》:“我發表了你的詩,朋友們說那竟成了你的‘詩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詩谶,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民間信仰的特定術語,指詩歌作品在無意中預示了作者或相關人物未來吉兇禍福的征兆或預言。它體現了古人将詩歌創作與命運、征兆相聯繫的神秘觀念。

一、 核心釋義

“詩谶”由“詩”與“谶”二字構成:

二、 文化内涵與背景

詩谶觀念的産生和流行,與中國古代深厚的谶緯文化、天人感應思想以及對文字魔力的信仰密切相關:

  1. 文字崇拜與神秘主義:古人相信語言文字具有神秘力量,能溝通天地、預示未來。詩歌作為精煉、富有意象的語言藝術,更容易被賦予這種神秘屬性。
  2. 天人感應與命運觀:在“天人合一”哲學影響下,人們認為個人命運與天意相通,詩歌作為作者心聲的自然流露,可能在不經意間透露出命運的密碼或上天的警示。
  3. 文學解讀的象征性:詩歌常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當作者在詩中描寫景物、抒發情感時,某些意象或詞句(如凋零的花、折翼的鳥、哀傷的基調)在特定語境下(如作者後來遭遇不幸),容易被後人解讀為命運的預兆。

三、 曆史記載與著名案例

曆史上流傳着許多被視為“詩谶”的著名例子,多見于正史、筆記小說中:

  1. 謝靈運與“池塘生春草”:南朝詩人謝靈運夢見族弟謝惠連,醒來後寫出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後世有人認為此句預示了謝靈運後來在春天被處死的命運(據《南史·謝靈運傳》相關記載)。
  2. 崔曙與“夜來雙月滿”:唐代詩人崔曙以《奉試明堂火珠》詩應試,其中“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句極受贊賞。次年崔曙去世,留下一女名“星星”,恰好應驗了“曙後一星孤”之句,時人視為詩谶(據《舊唐書·文苑傳》卷191等記載)。
  3. 其他案例:如隋炀帝的《索酒歌》、唐代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等,都被後人附會為預示作者或詩中人物命運的詩谶。

四、 文學批評視角

在文學研究中,“詩谶”現象常被讨論:

詩谶是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中一個獨特的概念,指詩歌作品在事後被解讀為對命運的預言。它根植于谶緯文化、文字崇拜和天人感應思想,通過具體的曆史案例(如謝靈運、崔曙的故事)得以流傳。這一現象既體現了古人對命運神秘性的探索,也反映了文學解讀的象征性和主觀性,是理解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心理的重要窗口。

網絡擴展解釋

詩谶(shī chèn)指詩人在創作時無意中預示了未來發生的事件,常被視為一種帶有預言性質的巧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詩谶的核心在于“無意預示”,即詩人并非刻意預言,但其詩句内容在後來的現實中得到應驗。例如《南史》記載南朝梁簡文帝的《寒夕詩》中“雪花無有蔕”一句,被解讀為“無帝”的隱喻,預示其政權覆滅。

二、結構解析

三、曆史典故與案例

  1. 潘嶽與石崇:西晉潘嶽在《金谷集》中寫下“白首同所歸”,後與石崇一同被處死,詩句成谶。
  2. 隋炀帝預言:其詩“宮中吐焰奕紅輝”被認為預示迷樓被焚的結局。
  3. 松江官場:明代諺語“月到雲間便不明”暗諷官員腐敗,後成為當地官場的谶語。

四、争議與評價

北宋僧人惠洪提出“詩谶禁忌”,認為詩中涉及貧賤、衰老等内容可能招緻厄運。但現代多視其為曆史巧合,或後人附會解讀的結果。

提示:更多案例可參考《南史》《冷齋夜話》等古籍。需注意,詩谶并非科學概念,更多反映古人對命運與文學關聯的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

白犬表征秉耒補衮財産權參前倚衡冊正唱針抄送嗤诮誕譽點着諜夫蹀足方伯連帥風土性植物風鴉蜉蝤俯燭改道幹闼婆告祭高文典冊公當勾核花粉錢圜扉蝗旱戶辚豁辣辣貨殖嘉賜矯性疥瘙結體紀録金台夕照稷澤琅铛酪素脈理綿曆冥翼目空一切拈酸抛磚漰澌拼勁栖遁入火赴湯散衍上族聖人聖人之徒聳視驒驒危寄掀播香酒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