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神话传说中的山怪。 汉 扬雄 《甘泉赋》:“詔招摇与泰阴兮,伏鉤陈使当兵,属堪舆以壁垒兮,梢夔魖而抶獝狂。”《文选·张衡<东京赋>》:“囚 耕父 於 清冷 ,溺 女魃 於 神潢 。残夔魖与罔象,殪 野仲 而歼 游光 。” 薛综 注:“夔,木石之恠,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説文》曰:‘魖,耗鬼也。’罔象,木石之恠…… 野仲 、 游光 ,恶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间作恠害。”《旧唐书·文宗纪赞》:“ 昭献 统天,洪惟令德。心愤讎耻,志除凶慝。未殄夔魖,又生鬼蜮。天未好治,乱何由息。”
关于“夔魖”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夔魖(拼音:kuí xū )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类山怪,常连用表示鬼怪或自然精怪的统称。分述如下:
该词多见于汉代文学:
夔魖的意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恐惧,常用于文学渲染神秘氛围或象征灾异()。需注意,相关描述多源于志怪传统,不同文献对其形象记载略有差异。
建议: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核查《说文解字》《文选》等权威古籍原文,并结合考古资料进一步考证。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夔魖(kuí xù)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对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介绍。
夔(kuí)的拆分部首为大(dà),总笔画数为8。魖(xù)的拆分部首为鬼(guǐ),总笔画数为17。
夔魖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根据古代典籍《淮南子》,夔为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形状似牛而有角,能发出低沉的吼声。相传它在黄河中游,可以帮助人们防水。在古代文化中,夔魖多用来象征雄壮、威武。
夔魖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不会发生变化。
根据《康熙字典》,夔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相似,用“大卖兀”相连。魖的古时写法为“鬼虍几”。
他的举止威武凛然,有着夔魖般的气势。
夔魖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词,例如:“夔魖之志”(雄壮的志向)。
夔魖的近义词包括:壮丽、威武、雄壮。
夔魖的反义词包括:柔弱、腼腆、怯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