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刺面的意思、刺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刺面的解釋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 德光 每獲 晉 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殺’縱以南歸。”《宋史·刑法志三》:“刺面之法,專刺情犯兇蠹,而其他偶麗於罪,皆得全其面目。”《元典章·刑部七·諸奸》:“今後姦夫姦婦初犯,依在先體例斷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 清 魏源 《軍儲篇一》:“竊謂禁煙欲申大辟之法,宜先行刺面之法。刺面之法,載在《大清律》,以防竊盜之再犯,所謂恥辱之刑,又所以待怙終之刑也。”

(2). 宋 代軍制,在軍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标記。 宋 司馬光 《義勇第二劄子》:“暨刺面之後,兵員教頭,利其家富,百端誅剝。”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刺軍》:“ 宋 健兒刺面,以防逃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刺面”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特殊标記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刑罰意義(黥刑)

  1. 定義:在犯人面部刺字并塗黑(“涅以黑色”),作為終身恥辱标記。該刑罰主要用于懲治重罪或慣犯,如《宋史》記載“專刺情犯兇蠹”。
  2. 曆史記載:
    • 五代時期:契丹首領耶律德光曾對俘虜的晉人刺“奉敕不殺”字樣(《新五代史》)。
    • 清代:魏源在《軍儲篇》中提議用刺面刑替代死刑,以遏制鴉片犯罪。

二、軍事标記

  1. 宋代軍制:在士兵面部刺字以防止逃逸,如司馬光記載刺面後士兵常被教頭剝削(《義勇第二劄子》)。
  2. 實施目的:通過永久性标記強化軍隊管理,明代文獻稱此制“防逃逸”效果顯著(《野獲編補遺》)。

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部史書及制度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了解一下《刺面》這個詞吧。

意思

《刺面》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令人感到尖銳、刺痛、驚訝或刺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刺面》的部首是刀,總共有兩個筆畫。

來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它是由刺和面兩個字組成的,刺表示尖銳的事物,面表示表面或外觀。

繁體

《刺面》在繁體中寫作「刺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刺面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上,它的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

1. 她的尖刻評論令我感到刺面。

2. 這個犯罪故事真讓人刺面,讓我無法相信。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刺激、刺痛、刺激性

近義詞:尖銳、尖刻、刻薄

反義詞:平和、和善、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