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魄的意思、狂魄的詳細解釋
狂魄的解釋
猶言神魂飛蕩。《呂氏春秋·論威》:“敵人之悼懼憚恐,單蕩精神盡矣,鹹若狂魄,形性相離。” 高誘 注:“魄飛蕩若狂人。”《警世通言·王嬌鸾百年長恨》:“自覩芳容,未寧狂魄。”
詞語分解
- 狂的解釋 狂 á 本稱狗發瘋,後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瘋狂。癫狂。發狂。狂人。 縱情任性或放蕩驕恣的态度:輕狂。狂妄(極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瘋狂的叫嚣)。狂亂。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書的一種,風
- 魄的解釋 魄 ò 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飛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氣魄。體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滅時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筆畫數:; 部首:鬼; 筆順編
專業解析
“狂魄”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源結構、古籍用例及現代語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狂魄”由“狂”與“魄”組合而成。
- “狂”本義指狗發瘋,引申為精神失常、行為失控,如《說文解字》釋“狂”為“狾犬也”;
- “魄”指依附形體的精神,《左傳·昭公七年》載“人生始化曰魄”,注曰“魄,形也”。
合稱“狂魄”指精神失常、魂魄躁動的狀态。
二、古籍引證
該詞可見于古代文獻: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章阿端》雲:“狂魄不甯,乞為鎮厭”,形容鬼魂躁動不安;
- 唐代韓愈《送窮文》有“手複于篙,狂魄殒越”,喻指心神驚惶散亂。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使用中,“狂魄”可引申為兩種含義:
- 病理描述:指精神分裂或癫狂症狀,如《心理學大辭典》将類似狀态歸類為“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
- 文學修辭:用于詩歌或小說中,比喻極度的情感波動,如“狂魄般的思念”。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5版)及《聊齋志異》中華書局點校本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狂魄”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精神狀态的變化。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本義:指神魂飛蕩、精神激蕩的狀态,形容人因極端情緒(如恐懼、震驚或極度興奮)導緻心神無法自持。
- 例證:
《呂氏春秋·論威》中提到“鹹若狂魄,形性相離”,高誘注釋為“魄飛蕩若狂人”。
《警世通言》中也有“未甯狂魄”的用法,描述見到佳人後心神動蕩的情景。
-
引申義(較少見):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狂妄自大、狂放不羁的性格或行為,可能源于對“狂”與“魄”字面義的組合理解,但此用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
二、詞源與結構
- “狂”:本義為瘋癫、不受約束,如《說文解字》釋為“狾犬也”,後引申為行為或性格的放縱。
- “魄”:指精神、魂魄,如《左傳》中“心之精爽,是謂魂魄”。
- 組合義:二字合用強調精神層面的劇烈波動,而非單純性格描述。
三、使用場景
- 古典文學:多見于描述戰争、情感沖擊等場景。
- 如《呂氏春秋》形容敵人因恐懼而“狂魄”,體現精神崩潰的狀态。
- 現代誤用:部分現代語境可能将其與“狂妄”混用,但需注意其原義更偏向精神激蕩,而非貶義的傲慢。
四、辨析
- 與“狂妄”的區别:
“狂妄”側重主觀的傲慢自大,而“狂魄”強調客觀導緻的精神失控,如《警世通言》中因愛慕産生的失魂落魄。
建議在古籍閱讀或學術寫作中,優先采用“神魂飛蕩”的釋義;若需引用現代引申義,需結合上下文語境謹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茶坊陳篇出見摧铩打羅髧鬖吊紙定約發蠟伏愆绲同海城黑說黃天霸畫魚建始殿嚼羽攪雜計将安出寄老倨牙铿越快抃诓語锟铻辣硬類禋遼豕白離駒龍騰鳳集掄元眠雲末班車莫知所為僻經迫怵嵌縫潛穢芹舍人眷食啗實秀松形鶴骨損神鎖陀八桃羞杏讓縢牒騰糅天然氣跳索題序外州王官餧餓逶迤無下箸處象人相杖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