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象人的意思、象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象人的解釋

(1).木偶人;泥人。《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 林尹 注:“象人,以木刻為人而能跳踴者,以其象人,故名。用以送葬。”《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焦循 正義:“俑則能轉動象生人,以其象生人,故即名象人。《冢人》之象人,即俑之名也。”《莊子·田子方》:“當是時,猶象人也。” 成玄英 疏:“象人,木偶、土梗人也。”《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羽 僞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

(2). 漢 代宮廷中一種專職藝人。《漢書·禮樂志》:“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四人。”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象人,若今戲魚師子者也。”一說,指戴假面具的人。 清 周壽昌 《<漢書>注校補》:“象人,即 孟子 所雲‘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但彼以木俑,此以人象耳,如 楚 優孟 著令尹衣冠為 孫叔敖 之類。”

(3).描畫人像。 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袁蒨》:“象人之玅,亞美前賢。” 南朝 陳 姚最 《續畫品·謝赫》:“然中興以後,象人莫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學角度考察,“象人”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均具有明确的曆史文化淵源與文獻依據:

一、古代喪葬禮儀中的俑像或替身

指代用于喪葬儀式中代替活人的木偶、土偶等俑像,或象征死者受祭的活人替身。

文獻依據: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釋:“象人,周代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後亦指陪葬或祭祀用的木偶、土偶。”
  2.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載:“象人,古代陪葬用的木制或陶制人形俑。《禮記·檀弓下》:‘謂為俑者不仁。’鄭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于生人。’”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指出:“象人即俑人,喪葬所用偶人,始見于春秋戰國墓葬。”

二、特指19世紀英國畸形人約瑟夫·梅裡克(Joseph Merrick)

引申為因先天疾病導緻軀體嚴重畸形的特殊人群代稱。

文獻依據:

  1.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年)收錄“Elephant Man”詞條,譯作“象人”,特指梅裡克病例。
  2. 醫學史文獻《罕見疾病與社會認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第三章提及:“‘象人’成為神經纖維瘤病Ⅰ型嚴重表型的代稱,源于約瑟夫·梅裡克的公開醫學記錄。”
  3. 權威媒體《國家人文曆史》2022年刊文《“象人”背後的醫學倫理演進》詳述該稱謂的社會文化影響。

釋義總結

“象人”的漢語核心語義源于古代喪葬文化中的俑像(義項一),近代後衍生為對特定罕見病患者的代稱(義項二)。兩義項均通過權威工具書及學術出版物确立其規範性,反映了語言的曆史演變與社會文化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

“象人”是一個多義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

1. 木偶人/泥人(用于祭祀或陪葬) 最早可追溯至《周禮》與《孟子》,指用木頭或泥土制作的人形俑,用于葬禮或代替活人殉葬。孟子曾批判“始作俑者”,認為其模仿人形不仁。漢代《漢書·禮樂志》提到“象人四人”,孟康注為“若今戲魚師子者”,暗示與儀式表演相關。

2. 漢代宮廷專職藝人 漢代宮廷設有“象人”職位,屬于禮樂機構成員。據《漢書》記載,這類藝人可能負責扮演魚、獅子等神獸進行表演(類似後世舞獅),或戴假面具演繹特定角色。

3. 描畫人像(引申義) 少數文獻如《漢典》提到該詞可指人物畫像或肖像描摹,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文學引申:唐代元稹詩句“自悲人是假,那複假為人”,以“象人”暗喻虛幻人生,屬哲學層面的擴展。

注:前三種釋義為權威典籍中的常見用法,文學引申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建議參考《漢書》《周禮》等原始文獻(來源、2、7)獲取更詳細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禀堂吃糖嗤妍川域吹拉彈唱詞翰客存謝單居東南之寶短命鬼讀破放桃犯牛勁鳳皇曬翅風火性撫弄各處閣正鬼胎瑰逸骨解還繞漢注貨求降谪奸人之雄街吏階資開化開源口是心非癞頭鼋琅帙冷幽幽亮隔梁武忏領盤兒摟摗鸾衡馬當命婦密巧年紀年頭盆子前作桑楺騷牛扇發受奬松耳石土室徒語威獄汙手垢面相問瞎弄纖魄小阜暇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