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岳 ”。 江西 庐山 的别称。 隋炀帝 《遣使往匡山参书》:“进至 匡岳 ,结夏安居。” 唐 周贺 《投江州张郎中》诗:“使君 匡岳 近,终作社中人。” 五代 齐己 《荆渚逢禅友》诗:“社思 匡岳 无 宗炳 ,诗忆 扬州 有 鲍昭 。” 清 崔伦奇 《烟水亭》诗:“秋接 湓城 同落叶,云来 匡岳 似登山。”
见“ 匡岳 ”。
“匡岳”是江西庐山的别称,常见于古代诗文及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匡”和“岳”组成,“匡”指庐山所在的匡地(相传周朝匡俗曾隐居于此),“岳”意为高大的山,合称代指庐山。部分文献中亦写作“匡嶽”。
历史用例
自隋唐至清代,文人常用此称: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匡岳”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拼音为kuāng yuè,组词如“匡岳山水”“匡岳云烟”等。
若需具体诗句分析或更多历史典故,可进一步提供文献片段。
《匡岳》是指扶正义、平定叛乱,使山川恢复太平的意思。
《匡岳》由“匚”和“山”两个部首组成。
部首“匚”的笔画数为2。
部首“山”的笔画数为3。
《匡岳》最初见于《汉书·百官志》中的“巫山黄帝灵丘之历数奇艰,则丝纩為南国所重,其变皆天人所在,达于奕世,王倪故得以采要,《通鉴》得以匡岳。”意为通过采证《通鉴》能扶正意义,使山川恢复太平。
《匡岳》的繁体字为「匡嶽」。
在古时候,「匡岳」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有时候会写成「匡岳」。
1. 他壮志凌云,立志要作为匡岳之臣,为国家尽忠。
2. 在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是匡岳之士,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组词:匡扶、岳母、扶桑岳、岳山、匡国。
近义词:扶正、平乱。
反义词:乱巴巴、倾覆。
暗黝黝谗刻觇探瞋怒慈竹大餐丹麾倒反帐大竈丁家艰覩着知微放牛归马饭饮烦杂父马仡佬年恭己横尸遍野鸿法画鸦惠临嘉令贱士井华爵踊巨功开鑛克敌亏点量忖燎泡毛厕咪姥麋鹿志瞑菜衲被怓怓贫小谦称千里骨怯怜户齐货启述起舞傻冒儿生禀盛极一时神晤豕蝨市刑数据库逃虚梯己钱痛涤前非威愶炜烨五比丘无名印厢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