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岳 ”。 江西 庐山 的别称。 隋炀帝 《遣使往匡山参书》:“进至 匡岳 ,结夏安居。” 唐 周贺 《投江州张郎中》诗:“使君 匡岳 近,终作社中人。” 五代 齐己 《荆渚逢禅友》诗:“社思 匡岳 无 宗炳 ,诗忆 扬州 有 鲍昭 。” 清 崔伦奇 《烟水亭》诗:“秋接 湓城 同落叶,云来 匡岳 似登山。”
见“ 匡岳 ”。
"匡岳"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地理双重含义的专有名词,特指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该名称源自周代隐士匡俗在此结庐修道的典故,《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匡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结庐此山,后皆仙去,空庐尚存,故称庐山"。《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匡岳"即"匡山"的雅称,因山势雄峻如岳,故合称"匡岳"。
唐代诗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匡岳奇秀甲天下"的赞语,奠定了该山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水经注》卷三十九记载其地理特征:"庐山南岭叠嶂九层,崇岩万仞"。宋代朱熹《庐山纪游》更将"访匡岳"列为文人雅士必修之课。该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1300余处,其中颜真卿"大天池"、米芾"第一山"等题刻,印证了"匡岳"作为文化名山的独特地位。
“匡岳”是江西庐山的别称,常见于古代诗文及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匡”和“岳”组成,“匡”指庐山所在的匡地(相传周朝匡俗曾隐居于此),“岳”意为高大的山,合称代指庐山。部分文献中亦写作“匡嶽”。
历史用例
自隋唐至清代,文人常用此称: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匡岳”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拼音为kuāng yuè,组词如“匡岳山水”“匡岳云烟”等。
若需具体诗句分析或更多历史典故,可进一步提供文献片段。
霭腾腾白鹭班女暴謷把下笔大如椽别庄杈儿醇香澹泊寡欲丹素导航台佃科缔垒订恨范例绯闻丐巧工时巩穴合编怀笔诲教昏惨惨昏狂浑凝僭宠嘐嘎界方街谈巷说酒徒开玩笑阆宫两刃离校生马面牛头鸣不平模板牛被狍鸮丕址签告蔃莍情侣求救取代丧没商调上妆慎行失载售谤司官四天送往椀珠微禹闻妇卧骨舞弄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