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郐下的意思、郐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郐下的解釋

見“ 鄶下無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郐下”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文化典故密切相關,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字源與基本義

“郐”指周代諸侯國名,位于今河南新密一帶;“下”在此處表示“之後”或“以下”。二字組合特指季劄觀樂典故中“郐風”之後的樂歌。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公子季劄出使魯國時品評周樂,當樂工演奏至《郐風》時,季劄未予置評,因其後的樂曲(曹風等)藝術價值較低,故以“自郐以下”表示不屑評議。

二、引申義項

  1. 指代平庸之作

    引申為水平低下、不值一提的事物或作品。如清代李漁《閑情偶寄》雲:“自郐以下無譏,非其詞也。” 意指對次等作品無需評論。

  2. 謙稱己作的典故用法

    文人常以“郐下”謙稱自己的詩文粗陋。如趙翼《瓯北詩話》:“餘作恐在郐下,故不複示人。” (《左傳》原典支撐)

三、權威典籍佐證

四、現代用法示例

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如:

“此類研究多因襲舊說,實屬郐下之列,難有創見。”

(突顯對低水平成果的批判性評價)


權威參考來源:

  1.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劉勰《文心雕龍·樂府》(人民文學出版社注本)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237頁

網絡擴展解釋

“郐下”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典故“郐下無譏”,原指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觀周樂時,對《詩經》中《郐風》之後的詩歌不再評論的行為。具體含義如下:

  1. 本義
    季劄在魯國聆聽周樂,當演奏到《郐風》(諸侯國郐國的詩歌)時,他認為郐國弱小且政治衰微,其後的《曹風》等更無值得評議之處,因此“自《郐》以下無譏焉”(從《郐風》往後的詩歌不再批評)。

  2. 引申義
    後以“郐下”比喻水平低下、不值得關注的事物,或指代“不值一提”的範疇。例如清代李漁《閑情偶寄》用“郐下”形容低劣作品,暗含輕蔑之意。

  3.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以政治興衰評判文藝的觀念,也體現“微言大義”的批評傳統,即通過細節映射整體價值判斷。

此典故衍生出成語“自郐以下”,現多用于學術、藝術領域,批評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或整體水平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

擺鋪八項注意婢子博取不到的不化乘險抵巇沉渣車書擋死牌道裡登時間調角叮叮當當鼎覆敦心方挺梵門風飧水宿鳳陽花鼓輔将蓋代工件焦坼槿闌九子粽鈞樂快直夔曠狼餐虎咽戾色眉眼如畫末本鬧着玩青肷齊酎羣曲诎柔若惠三千世界山高水長上月山盟少年子蛇角十洋錦攤簧通濟推驿頑迷聞名不如見面舞忭物妖相識弦弧纖羅效物謝鮑洩恨寫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