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鄶下无讥 ”。
“郐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典故“郐下无讥”,原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观周乐时,对《诗经》中《郐风》之后的诗歌不再评论的行为。具体含义如下:
本义
季札在鲁国聆听周乐,当演奏到《郐风》(诸侯国郐国的诗歌)时,他认为郐国弱小且政治衰微,其后的《曹风》等更无值得评议之处,因此“自《郐》以下无讥焉”(从《郐风》往后的诗歌不再批评)。
引申义
后以“郐下”比喻水平低下、不值得关注的事物,或指代“不值一提”的范畴。例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用“郐下”形容低劣作品,暗含轻蔑之意。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古代以政治兴衰评判文艺的观念,也体现“微言大义”的批评传统,即通过细节映射整体价值判断。
此典故衍生出成语“自郐以下”,现多用于学术、艺术领域,批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或整体水平平庸。
《郐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思是字面上的“下郐”。接下来我们将对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进行解释。
《郐下》的拆分部首是“阝”和“下”,其中“阝”是表示位置的部首,表示守卫等意思,而“下”是表示位置的部首,表示向下的意思。它由6个笔画组成。
据认为,《郐下》为古代诗词《唐诗本义》中的词牌名。它源于唐代的地名,郐国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因此,可以理解为“位于郐国下面的地方”。
《郐下》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郤下」。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郐的写法是与今天有所不同的。它的现代写法是“邽”,表示一个古代的地名。下的写法与现代相同,表示向下的意思。
这是一句使用《郐下》的例句:他去了郐下,寻找失散的亲人。
根据《郐下》的意思,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与《郐下》近义的词汇有:“下方”、“底下”等。
与《郐下》反义的词汇有:“上方”、“上面”等。
澳门风云百祉拨镫法踣卧捕勦不识时赤手淳默辍策丁胥帝韶端浄风声妇人画虎刻鹄环卫頮面家内见原焦聒郊阡芥蔕荆室进针蹐滞克捷宽泰姱姿连宇盲昧满替马骑梅领迷或鸣钟阁南亭亭长潜运窍眼请赇侵驱鹊巢鸠踞声色并厉神禹碑姝好私忧同居枉杀王孙僞道微邪文案文责喔促卧虎五作响犀闲远谐辨谐声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