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敌军来犯。《周礼·春官·小祝》:“有寇戎之事,则保郊祀于社。”《逸周书·时训》:“鹰不化鳩,寇戎数起。”《韩非子·大体》:“故车马不疲弊於远路,旌旗不乱於大泽,万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骏不创寿於旗幢。”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
(2).敌军。《礼记·月令》:“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揔至,寇戎来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刘琨 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是时 鹿女 心知其子,乃谓王曰:‘今寇戎临境,上下离心,贱妾愚衷,能败强敌。’”《明史·邓洪震传》:“万一奸宄潜生,寇戎軼犯,其何以待之。”
(3).匪患与战争。《墨子·尚同中》:“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唯口出好兴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寇戎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分字溯源
二、复合词义 组合成"寇戎"后,主要包含两层内涵:
三、语义演变 该词在唐宋后渐少用于实际战事描述,多转为文学修辞,如杜甫《北征》"缅思寇戎际,反侧终未宁"借古喻今。现代主要应用于历史研究及古籍注释领域。
(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寇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演变,但核心意义主要围绕军事冲突和动乱展开。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外敌入侵或军事威胁。这一释义在《周礼·春官·小祝》、《韩非子·大体》等典籍中均有体现。例如《周礼》提到:“有寇戎之事,则保郊祀于社”,强调应对敌军入侵时的祭祀保障。
“寇戎”也可直接指代敌方军队。如《礼记·月令》记载:“寇戎来征”,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亦用此义描述刘琨“隔阂寇戎”的处境。
引申为内乱或战乱,如《墨子·尚同中》提到“谗贼寇戎”,将口舌之祸与军事冲突并论,强调社会动荡的根源。
如需进一步探究典籍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高权威来源。
按甲搬斗瘢夷薄恶便餐冰心一片毕愿不的不阴不阳策绥潮平承侍刺莓打酒坐担肩胛吊拷绷扒扼腕抵掌飞觞高晓声耕桑合异华奥挥忽回响俭故能广角持极海瘠枯九解抗颜可取枯杨之稊裣衽廉顽立懦留储流马落名内籍秾密偶世瓶罂麒麟楦青抗先顷襄入第三折肱尚气上券绳屝射驭受命癙忧述譔天地诛戮天生丽质苕荛外快王春相胜小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