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臚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儒(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后以“口珠”比喻诗词佳句。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苦海》:“剥取他人口珠,是盗儒也!”
“口珠”是一个源自《庄子·外物》的典故性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文学创作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典故出处
该词出自《庄子·外物》篇,描述儒生盗墓时发现死者口中含珠的情节。大儒与小儒通过《诗》《礼》的礼仪伪装盗墓行为,最终用金椎敲开死者下颌取珠,且强调“无伤口中珠”。这一场景被后世引申为对佳句的比喻。
比喻意义
“口珠”特指诗词中的精妙佳句,如同死者口中珍贵的珍珠,需通过巧妙手段(如文学创作)获取而不损其价值。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苦海》中曾用“剥取他人口珠,是盗儒也!”批判剽窃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意象。
文学引用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学评论,用于形容他人诗句的精妙,或暗喻对他人文学成果的借鉴与化用。需注意其使用常含褒贬双重色彩:既赞佳句珍贵,亦可能讽刺不当挪用。
“口珠”以盗墓取珠的荒诞故事为背景,生动比喻诗词创作中珍贵而需谨慎对待的佳句,是中文里兼具文学性与批判性的特殊词汇。
《口珠》是指一个人在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说话或者咀嚼某事物的样子。
《口珠》的拆分部首是口,口的笔画数为3。
《口珠》一词源自于汉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口中不停地说话或者咀嚼的情景。
《口珠》的繁体字为「口珠」。
古时候,《口珠》的写法与现在相同,没有明显的改变。
1. 他一直对着电视机前的比赛大喊大叫,嘴里不停念着口珠。
2. 她在考试前紧张得嘴里不停念口珠,希望能顺利通过。
咀嚼、说话、声音、绕口令、唠叨。
啰嗦、絮叨、嘀嘀咕咕、唠叨。
沉默、安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