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vaceous and soft] 形容女子行走體态輕盈
亦作“ 嫋嫋亭亭 ”。亦作“ 褭褭婷婷 ”。纖柔輕盈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那些嬝嬝婷婷體态,覷着剔團圓的明月伽伽地拜。” 清 曹寅 《南軒種竹》詩之三:“水文簾外立晴晝,嫋嫋亭亭三十竿。”《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至于腳小,更沒有好處,嫋嫋婷婷的一步路也走不來。”《孽海花》第九回:“頓時見那姑娘臉上呆一呆,就嫋嫋婷婷的走到東邊桌子上。”
“袅袅婷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niǎo niǎo tíng tíng,主要用于形容女子體态輕盈柔美、姿态優雅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分解
出處與文學背景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第六十七回:“剛到山門,隻見袅袅婷婷一行婦女,在巷道中走将進來。”。這一場景生動刻畫了女性行走時的曼妙姿态,成為經典用例。
用法與語境
經典例句
文學關聯
在古典文學中,該詞常與“弱柳扶風”“蓮步輕移”等意象結合,強化女性柔美特質,如《三寶太監下西洋記》用“白白嫩嫩,面如出水荷花;袅袅婷婷,身似風中細柳”描繪人物。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隋唐演義》第六十七回原文。
袅袅婷婷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女性的容貌或儀态優美、溫柔。該詞語可見于文學作品、古代詩詞及現代文言文中,多用于形容女性的動人之姿。
袅袅婷婷共由五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為:
袅袅婷婷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具體如下:
《袅袅婷婷》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晉代嵇康的《竹枝詞》中,并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廣泛運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化字相同,即「袅袅婷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袅」字原形為「褭」,形狀近似「衣」字旁加上「乄」旁。而「婷」字原形為「聽」,字形是「女」字旁加上「垔」旁。
與「袅袅婷婷」相關的詞語有:
與「袅袅婷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袅袅婷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