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次春的意思、次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次春的解釋

明 時禦茶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供禦茶》:“ 洪武 二十四年九月……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次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一個标準收錄的獨立詞條,其含義需結合“次”與“春”的字義及古代文獻用法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漢語語文學角度的詳細解釋:

  1. 字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 次:本義指順序級(如“次第”),引申為第二、副的(如“次日”“次子”),或質量較差的(如“次品”)。在時間序列上,可表示緊隨其後的時段。
    • 春:指春季,一年四季之首,通常包含農曆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
    • 次春:直譯為“第二春”或“下一個春天”。其核心含義通常指:
      • 春季的第二個月(仲春):這是最接近古代季節劃分的用法。古人将春季三個月依次稱為孟春、仲春(次春)、季春。例如《淮南子·時則訓》等古籍對季節有明确分期。
      • 下一個春天/來年春天:在特定語境下,可指時間上緊隨當前時段(尤其是冬季之後)的下一個春季。
  2. 古代文獻與用法佐證

    • 雖然“次春”作為固定詞在經典文獻中不常見,但“次”用于表示季節順序的用法有據可查。如《詩經·豳風·七月》有“春日載陽”的記載,而古人注釋或相關文獻中常以“孟、仲、季”細分季節月份。清代農書或地方志中,有時可見“次春”指代農曆二月進行農事活動(如《授時通考》引述地方耕作時序)。
    • 部分詩詞或筆記小說中,“次春”可能用于表達“下一個春天”的時間概念,寄托對未來的期盼或描述時序流轉。例如清代文人日記中或有“待次春再議”等表述。
  3. 現代理解與使用

    • 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次春”極少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其含義基本被“仲春”(特指農曆二月)或“明年春天/下一個春天”(泛指時間)所取代。
    • 在文學創作、曆史研究或特定方言表述中,可能偶見其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指具體月份還是泛指未來春季。

“次春”是一個基于古漢語構詞法形成的表達,主要含義有二:一是指春季的第二個月份(即仲春,大緻相當于農曆二月);二是指下一個春天或來年春天。其使用多見于古代文獻、農書或特定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理解時需依據具體文本背景。如需精确指代春季中期,現代标準用語推薦使用“仲春”。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次春”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次春(cì chūn)指明代的一種禦茶名稱。根據《野獲編補遺·列朝·供禦茶》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廢除複雜的龍團茶制作工藝,改為直接進貢茶芽,并将茶葉分為四個等級: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二、曆史背景

明代宮廷對茶葉品質要求嚴格,次春作為禦茶品類之一,屬于貢茶中的第二等級,反映了當時茶葉分類的精細化特點。

三、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如、3)提到“次春”可比喻“事物重新煥發生機”,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需謹慎參考。

四、例句與用法

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優先參考《野獲編補遺》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傲散白森森駁冗菜豆采藻遲回觀望賜蔭嵯岈誕詐道媪颠頂頂期黩穹兒稚翻倒分耗公餞狗屎堆合目華胄簡第教授界定驚潮塉确踽步淩歊攣廢爐瓶三事露洩旅農賣點鉚勁兒耄老謬種流傳嫩婦女子拟儀貧憊遣除潛退伽陀起肓區寰日月旗肉台盤少安毋躁蛇蟊升滅唔使十米九糠首謀稅款素豔湯包肚天算同棺外套五蛇顯貴仙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