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克終的意思、克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克終的解釋

謂善終。《三國志·蜀志·馬良傳》:“其人吉士, 荊楚 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然義存則克終,道廢則渝始,崇替在人,呪何預焉?”《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三年》:“ 漢高祖 尊寵五王而夷滅, 光武 抑損諸将而克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克終”是漢語中具有古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能夠堅持完成事物的最終階段”,強調對既定目标或品行的持續性堅守。該詞由“克”(本義為能夠、勝任)和“終”(指終結、完結)構成,最早見于《尚書·太甲中》:“克終厥德,于小民罔攸怨”,意為始終如一地保持德行,百姓便不會産生怨言。

從構詞法分析,“克”作為能願動詞,在先秦典籍中常與動詞連用表示能力或可能性,如《詩經·豳風·伐柯》中“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即用此意。“終”作為時間副詞,在《論語·學而》有“慎終追遠”的用法,特指對事情收尾階段的鄭重态度。二者結合後形成“克終”這一固定搭配,常出現于史書人物評價體系,如《資治通鑒》評諸葛亮“夙夜憂勤,克終臣節”即贊其畢生恪守臣道。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第312頁明确釋義為:“能夠貫徹到底,善始善終”,并列舉《魏書·高允傳》“非知之難,其在行之,信矣斯言,克終之難”為書證。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本)第789頁則強調其蘊含的倫理價值,指出該詞多用于表彰堅持德行操守的曆史人物。

網絡擴展解釋

“克終”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用法,以下從不同維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意義
    “克終”指能夠堅持到底,達成目标或圓滿結束。其内涵包含兩個層面:

    • 過程性:強調克服困難、堅持始終的能力(如《查字典》解釋“克”為戰勝,“終”為目标);
    • 結果性:特指“善終”,即事物或行為有良好的結局(《佛學大詞典》及《漢語大詞典》均釋義為“善終”)。
  2. 字詞分解

    • 克:古義為“能”,引申為“戰勝”(如“克勤克儉”中的用法);
    • 終:指終點、完結,常與“始”對應,構成“善始善終”的哲學觀。

二、文獻與用例

  1. 古典文獻

    • 《三國志·蜀志·馬良傳》:“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贊譽人物堅持德行至終;
    •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警示堅持到底之難。
  2.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褒揚持之以恒的行為,如“克終精神”可形容科研、創業等長期堅持的成功案例。

三、文化關聯

  1. 近義表達
    “善始善終”“有始有終”均強調始終如一,但“克終”更突出克服困難的主動性。
  2. 反義警示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反襯“克終”的珍貴性。

四、使用場景

“克終”融合了行動力與結果導向的雙重智慧,既是儒家提倡的德行,也是現代社會的成功法則。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句或成語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心雕龍》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闇漠冰橇佛心蛇口瓟槊不拘小節掣鲸騁神撤棄遲次吃準春蕪初平出庭當家作主德意志邦聯跌蹶杜墅反宇飛陛肥腥佛刹拂塵高擡攻禜漢陰灌合噪惚怳護臘頰車假想疾費進冊極榮究察咔唑客淚課曆窺宋老奴缧絷麻蕡麥丘之祝眉宇麋論鬧穰穰破啼牽叙如潮湧至桑土之防三甲社方生死醉夢瑣第訴屈頭昏眼暈抟沙作飯偉岸溫美兀岸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