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莊的意思、避暑山莊的詳細解釋
避暑山莊的解釋
即 熱河 行宮。在 河北省 承德市 市區東北。始建于 康熙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為 清 代皇帝的避暑行宮。周圍環繞長達八公裡的石砌宮牆。背山面湖,集 江 南園林之大成,有亭台樓閣,湖中洲、島羅列,向有七十二景之勝。為著名古園林之一。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蓮以夏開,惟 避暑山莊 之蓮,至秋乃開。”《清史稿·文宗紀》:“丁丑,上駐蹕 避暑山莊 。”
詞語分解
- 避暑的解釋 ∶到涼爽的地方度過炎熱的暑期 ∶避免中暑詳細解釋.辟除暑熱;免受暑熱。《墨子·公孟》:“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豬》:“圈不厭小,圈小則肥疾;
- 山莊的解釋 山中的村莊;别墅詳細解釋.山中住所;别墅。 南朝 齊 謝朓 《賽敬亭山廟喜雨》詩:“胡寧昧千裡,解珮拂山莊。” 唐 劉禹錫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州别墅》詩:“野戍岸邊留畫舸,緑蘿陰下到山莊。”
專業解析
避暑山莊是漢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特指中國河北省承德市的清代皇家園林,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 避暑:躲避炎熱暑氣,尋求清涼。
- 山莊:指建在山野中的園林、别墅或莊園。
- 合義:字面意為“為躲避暑熱而在山林中修建的住所或園林”。
二、專指含義(核心義項)
作為專有名詞,“避暑山莊”特指:
- 清代皇家行宮: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 世界文化遺産:其正式名稱為“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 曆史背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近90年建成。康熙皇帝以“山莊”命名,取其樸素自然之意,區别于京城富麗的“宮苑”。
三、文化内涵與象征
- 政治中心:是清代重要的夏宮和第二政治中心,見證了多民族國家統一、鞏固的曆史。
- 園林藝術典範:融合了中國南北園林藝術精華,兼具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體現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設計理念。
- 民族融合象征:其周圍修建的寺廟(外八廟)融合了漢、藏、蒙等民族建築風格,是清代民族政策的體現。
四、引申與泛指
在非特指語境下,“避暑山莊”有時也泛指修建在涼爽地區、用于避暑的别墅或度假山莊,但其最核心、最權威的指代仍是承德的清代皇家園林。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避暑山莊”的釋義明确指向承德這一特定地點。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詳細記載了避暑山莊的曆史沿革、建築布局、文化價值及世界遺産地位。
- 國家文物局官網/承德避暑山莊官方網站:提供官方認定的曆史背景、文化遺産價值及保護信息。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官網:載錄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評定依據與保護狀況。
網絡擴展解釋
避暑山莊是中國清代皇家園林,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處理政務的皇家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其别稱包括“承德離宮”“熱河行宮”,現為世界文化遺産、國家5A級景區,也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二、曆史背景
- 修建時間: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完成(至1792年)。
- 選址原因:承德氣候涼爽,地形兼具山水之勝,符合滿族畏熱喜寒的習性,且靠近京師,便于政務處理。
三、建築與布局
山莊占地約564萬平方米(一說8400畝),分為四大區域:
- 宮殿區:皇帝理政和居住的核心區域,包含正宮、松鶴齋等建築,風格樸素典雅。
- 湖區:仿江南園林,水景與亭台相映成趣。
- 平原區:展現草原風貌,用于騎射、宴飲。
- 山巒區:占山莊面積80%,山嶺起伏,植被茂密。
四、文化意義
- 政治象征:作為清代陪都,是處理民族事務、接待外賓的重要場所,見證了多民族統一的曆史。
- 藝術成就:融合漢、藏建築風格,周圍環列博仁寺、普樂寺等12座喇嘛廟,體現多元文化交融。
- 園林典範:以自然山水為基底,集南北園林精華,被譽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巅峰”。
五、現狀與保護
20世紀初曾遭破壞,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經修複後成為展示清代曆史與園林藝術的重要景點。
(注:如需完整信息或遊覽細節,可參考、7、9等高權威性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皚皚白鷹百指包氏父子辨嘗布色赤鷩抽暇綽綽有裕刺答大摹釣輪締好陡度都膚斷袖粉骨浮麋鬼子母橫烈和煖徽墨嚯索謇澀羁雌劫餘灰酒幔刊闆可可叩石墾壤魁杓刳胎焚夭梁益料兵镂簋朱绂面斥鳴駒滂浩旁壓力偏出疲堕迫守仆禦清瀓起辇侵撓軟酥酥入次入境問俗散光水牯堂參托咎妄誕溫宿霧光铦達仙府相捽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