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版印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 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 周祖谟 《<鉅宋广韵>前言》:“ 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刻书”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书籍的行为或成品,是中国古代书籍出版的主要形式。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通过雕刻文字/图案的木板进行印刷的书籍制作方式,涵盖写刻、朱墨套印等技术形式。该词也可指代刻版印刷书籍的出版行为。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自古籍研究及印刷史权威资料,完整考证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刻书是指用刀刻在木版或金属版上,制作成印版后印刷书籍的一种技术。刻书也可以指雕刻图案或文字在书本封面或书籍内页上。
刻书的部首是“刀”(刂),表示与刀有关的事物。它由2个笔画组成。
刻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制》中,意指使用刀刻书籍。后来经过演变,刻书的义项也扩展到其他方面。目前,刻书的主要指代印刷出版领域中的木版印刷技术。
刻書(kè shū)是刻书的繁体写法。
在古代,刻书的汉字写法通常采用象形或指事字。例如,刻字的原始形态是刂和丈,刻画刀刃的形象。
1. 他准备学习刻书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刻书师。
2. 封面上刻书的字体设计十分精美,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
刻板、刻字、刻印、刻度、刻意、刻苦、刻画
雕刻、雕版、刻板印刷
印刷、印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