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书的意思、刻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书的解释

刻版印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 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 周祖谟 《<鉅宋广韵>前言》:“ 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刻书"是汉语中描述古代书籍复制技术的重要术语,指通过雕刻文字或图案于板材(如木板、铜板)形成印版,再经刷墨拓印成书的工艺过程。该词由"刻"(雕刻)与"书"(文字载体)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梦溪笔谈》,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一、技术形态 指以雕版印刷为核心的书籍制作技术,包括写样、上版、刻字、修版等工序。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印证了该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刻书工艺的演变特征。

二、文化传播载体 作为知识传播的核心媒介,刻书承载着典籍传承功能。宋代《开宝藏》的刊刻标志着佛经大规模传播,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活字印刷术推动农业知识普及,均体现了刻书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版本学概念 在文献学范畴,刻书特指区别于手抄本的印刷版本。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刻本"与"写本"并列为文献两大传世形态,强调不同刻书机构(官刻、坊刻、私刻)形成的版本差异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具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其双重含义:既指制作印刷版的工艺过程,也指运用此工艺制作的书籍实体。中国印刷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的研究表明,现存的40余万种古籍中90%以上为刻印本,印证了这项技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核心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刻书”指用雕版印刷术印制书籍的行为或成品,是中国古代书籍出版的主要形式。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指通过雕刻文字/图案的木板进行印刷的书籍制作方式,涵盖写刻、朱墨套印等技术形式。该词也可指代刻版印刷书籍的出版行为。

二、历史发展

三、主要分类

  1. 官刻本:由朝廷或地方官府主持刊刻,内容多为经史典籍(如《十三经注疏》)。
  2. 坊刻本:书商为盈利刻印,题材更贴近民间需求(如话本、医书)。
  3. 家刻本:私人或家族出资刊刻,常见于文人学者自印文集或家塾教材。

四、技术特点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自古籍研究及印刷史权威资料,完整考证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柏油纸拔宅不退布字策文逞寒除试雌蜺从侄粗强道不掇遗滴漏东南之秀附离戤牌干性油高而富球稾荐膏雨弓力功事广土众民官司归控豪隽何隔合著角钱结合劫束结衔惊立俊智隽资居停开解扛半拉活款好库傉官六志摹録目宿尼寺盘蓝丕绩凭狐剖毫析芒穷途潦倒汽球僧伽罗磨食粮誓清戃慌套话唯物辩证法屋兽夏鲧贤厚消石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