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螗臂扼轍”。猶螳臂當車。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是知真人之興,非英雄所覬,況非英雄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螗臂扼轍耳。”參見“ 螳臂當車 ”。
“螳臂扼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比喻力量微弱卻試圖阻止大勢所趨的行為,含有自不量力的貶義。
源自宋代王谠《唐語林·補遺》:“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扼轍耳。”
適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試圖以微弱之力對抗不可逆轉的趨勢,如曆史變革、技術進步等。
該成語通過生動的自然現象比喻,警示人們認清自身能力與形勢,避免徒勞抗争。其核心與“螳臂當車”相似,但更強調對“大勢方向”的阻擋。
螳臂扼轍,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力量小、不自量力的人試圖阻撓強大勢力的行動。它來自于《列子·湯問篇》,意為“螳螂想要阻擋戰車的前進”。這個成語常用來批評那些不顧自身實力的人盲目抵抗或反抗。
螳臂扼轍的拆分部首是蟲、臂、辵和言。蟲表示與昆蟲有關,臂表示手臂,辵表示快速前進,言表示與語言相關。按照筆畫來拆分,它的總筆畫是27畫。
螳臂扼轍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散文集《列子·湯問篇》。原文如下:“湯武成壇王,百足之蟲螳螂入并,乃禁遏再三以卻。螳螂曰:‘吾可卻乎?’湯問曰:‘主人不為相螻蟻畏,而況螳臂乎!’”在繁體字中,螳臂扼轍的“辣”字使用“轍”來代替。
在古時候,螳臂扼轍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保持相似。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的記載,其中“轍”字在骨篆字形中描繪了車轍的形狀,而“扼”字則由“手”和“厄”組合而成。
他就像是螳臂扼轍,試圖阻止公司的發展。
螳臂扼轍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因為這個成語本身已經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意思。
力不從心、緣木求魚
知難而退、睥睨凡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