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付的意思、出付的詳細解釋
出付的解釋
猶請假。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是時六部規制嚴,凡有故不能入署者必遣人告掌印,掌印移牒司務,司務每日彙呈堂,謂之出付。”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一日, 梁公 不入署,而又不出付,衆疑焉。”
詞語分解
- 出的解釋 出 (??齣) ū 從裡面到外面:出訪。初出茅廬。出籠。 往外拿,支付:出力。出錢。出謀畫策。入不敷出。 離開:出發。出軌。出嫁。 産生,生長:出産。出品。出人才。 發生:出事。 顯露:出現。出名。
- 付的解釋 付 ù 交,給:支付。托付。付款。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付訖。付出。付與。付之一笑。付諸東流。 量詞,指中藥(亦作“服”):一付藥。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出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清代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出付(拼音:chū fù)意為請假,特指清代六部官員因故無法到官署辦公時,需通過特定流程報備的請假制度。
二、詞源與用法
-
制度背景
清代六部管理嚴格,官員請假需逐級上報:
- 先告知部門掌印官;
- 掌印官将請假信息移交司務;
- 司務每日彙總後呈報上級(稱為“出付”)。
-
文獻例證
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中記載:“一日,梁公不入署,而又不出付,衆疑焉。”此處“不出付”即指未履行請假手續,引發同僚疑惑。
三、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屬于曆史語境下的行政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
“出付”反映了清代官場嚴格的請假制度,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閱微草堂筆記》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付》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由購買方支付貨物或服務的費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出”表示出去、離開的意思,而“付”表示支付的意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詞語構成規則。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和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對于《出付》這個詞來說,它的寫法在古代并沒有太大變化。它的寫法主要看字的組成部分。
下面是一個使用《出付》的例句:
購買商品時,請記得及時出付款項。
與《出付》相關的組詞有:
收付 - 指收取和支付的動作
付款 - 指支付貨款的行為
付費 - 指支付費用的行為
與《出付》近義的詞語包括:
支付 - 指給予金錢或其他價值物品作為交換
付出 - 指用金錢或其他形式交付
與《出付》相反的詞語是:
收入 - 指得到錢或其他收益
接收 - 指接受某物或被交給某物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