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古國。 漢 代為 蒲犁國 。即今之 塔什庫爾幹 。《南史·夷貊傳下·渴盤陁國》:“ 渴槃陁國 , 于闐 西小國也。西鄰 滑國 ,南接 罽賓國 ,北連 沙勒 。”
渴槃陁國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小國,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基本定義
渴槃陁國為西域古國,漢代時稱“蒲犁國”,地理位置對應今日中國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什庫爾幹”)。
曆史沿革與文獻記載
該國的曆史可追溯至漢代,南朝時期仍存在。《南史·夷貊傳》記載其“于阗西小國也”,西鄰滑國,南接罽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北連沙勒(今喀什地區)。
地理位置與鄰國關系
位于古代絲綢之路要沖,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是溝通中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其周邊國家反映了當時西域諸國的分布格局。
現代意義
作為塔什庫爾幹的曆史名稱之一,該地區現以塔吉克族為主,保留豐富的文化遺産和絲路曆史遺迹,如石頭城遺址。
注:如需更詳細的文獻原文或考古研究,可參考《南史》《漢書·西域傳》及塔什庫爾幹地方志等資料。
《渴槃陁國》是一個用于形容某種狀況或境遇的成語,在漢語中有一定的引申義。它指的是一個人或一種情況非常困苦、艱難,無法得到滿足或解脫的狀态。
《渴槃陁國》的三個字分别由“水”、“木”和“阜”三個部首組成。
拆分之後的筆畫數分别為:
渴(水+9畫)
槃(木+12畫)
陁(阜+7畫)。
《渴槃陁國》一詞來自于佛教經典《楞嚴經》中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一個渴槃陁國中,意味着他非常渴望水源卻無法得到滋潤和滿足。這個成語由此衍生而來,用來形容人們在一種極度不滿足、無法解脫的狀況下。
《渴槃陁國》的繁體寫法為「渴槃陀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渴槃陁國》的漢字寫法為「渴槃陀國」。
1. 生活在一個貧窮的農村裡,他一直處于《渴槃陁國》。
2. 這個小鎮在戰争中被毀,居民們過着《渴槃陁國》的日子。
1. 渴望
2. 渴求
3. 陷入渴槃陁國
絕望、困厄、困境、困苦
滿足、心滿意足、快樂、幸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