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聚,積儲。《禮記·祭統》:“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後耳,非上積重而下有凍餒之民也。” 鄭玄 注:“國君有蓄積,不獨食之,亦以施惠於竟内也。”《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緻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度制》:“ 孔子 曰:‘不患貧而患不均。’故有所積重則有所空虛矣。”
(1).謂積久而加重。《明史·宦官傳一·王振》:“ 振 權日益積重,公侯勛戚呼曰翁父。”
(2).積習深重。《明史·宦官傳序》:“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始於 王振 ,卒於 魏忠賢 。” 清 王春绶 《緻閩藩曾菊萸書》:“蓋 廣東 自查辦煙禁以來,禁私販,杜私走未免操之過急,故兵怨之,民怨之,差怨之,甚而武弁亦怨之。當積重之餘,以為絶我衣食之源也。”
(3).素來看重。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五》:“今執事所問者,舉不越進士之文,是其所積重不過此一體耳,而乃欲諸體之皆合,不亦異乎!”
“積重”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積聚、積儲
指物質或資源的積累與儲存。例如《禮記·祭統》提到“非上積重而下有凍餒之民”,強調上位者應積儲資源以惠及百姓。
積久而加重
表示事物因長期積累而變得嚴重。如《荀子·王制》中“積重之”指通過持續積累達到質變。
積習深重
形容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或風氣難以改變。如侯方域《南省試策五》提到“積重之餘”,暗指積弊之深。
素來看重
指對某事物一貫重視。如清代文獻中“所積重不過此一體耳”,表明對特定領域的長期關注。
成語“積重難返”
由“積重”衍生,指長期積累的問題難以解決,如“腐敗積重難返”。近義詞包括“積習難改”,反義詞如“撥亂反正”。
例句參考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閱《漢典》《禮記》等古籍原文(參考、5)。
積重是一個漢字詞組,由積和重兩個字組成。積的拆分部首是禾,筆畫數為10;重的拆分部首是裡,筆畫數為9。
積重的意思是指事物積累到一定程度變得沉重或繁重,隱含着壓力或負擔。源自于古代農耕社會中的積累和壓迫的概念,後來引申為其他事物的積累和沉重。
積重的繁體字為積重。
古代漢字中的積重寫作積重。
1. 這個項目的進度已經積重了,我們需要加快速度。
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積重,要學會減輕壓力。
積重不堪、積重難返、積重難卸、積重難移、積重難抛
沉重、繁重、壓力、負擔
輕松、解脫、輕快、輕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