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珍藏。《西京雜記》卷四:“ 元後 在家,嘗有白鷰銜白石,大如指,墜後績筐中。後取之,石自剖為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後乃合之,遂復還合,乃寶録焉。”《宋書·符瑞志上》:“餘散,帝寶録之,後征伐屢被傷,通中者數矣,以散傅之,無不立愈。”
(2).帝位。《陳書·世祖紀》:“﹝ 臨川王 蒨 ﹞宜奉大宗,嗣膺寶録,使七廟有奉,兆民寧晏。”
寶録(同"寶箓")是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本義 "寶"指珍貴之物,"録"通"箓",《說文解字》釋為"帝王受命之符",《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為道教術語,特指記載天神信息的秘典。其構成符合漢字形聲規律,"竹"部表載體材質,"錄"部表記錄功能。
二、宗教内涵 在道教體系中,寶録被視為溝通天人的媒介,如《雲笈七籤》記載:"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皆空洞自然之書,秘于九天靈都紫微宮",這類典籍包含符咒、修煉法門等内容,具有鎮邪護生的神聖功能,常見于齋醮儀式。
三、文化衍伸 唐代起成為皇權象征物,《舊唐書·禮儀志》載玄宗時期"造金寶符箓,置壇祭祀",将道教符號轉化為政權合法性的證明。宋代《宣和書譜》收錄的多件帝王手書符箓,印證了其在政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寶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ǎo lù(拼音),注音為ㄅㄠˇ ㄌㄨˋ,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珍貴的收藏或文獻記錄。
代指皇權或帝王之位。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詳細用例,可參考《西京雜記》《陳書》等文獻來源。
阿摟筆舌長忽沖虛次列道德文章大西洋海嶺刁帶堤塍東虢鬥進發煙彈飛躍封墳分厘卡伏利公門桃李滈滈璯弁忽流胡倫課婚禮降冕急不擇路藉藉精擇紀限儀牢馔漣猗料毬寮子狸蟲林麓門桯謬見乜呆呆甯考醲醅破産蕩業潑風牽牛花千生萬劫雀子秋閨潤筆花三害山嶝擅興沈博絶麗生殖信眉庶卉水心劍踏青亭隧無名白汙眼限價賢姊小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