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周颂·桓》:“桓桓 武王 ,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郑玄 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后因称安定或平定为“克定”。《后汉书·桓帝纪》:“既建明哲,克定统业,天人协和,万国咸寧。”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南阳 克定,应图讖而作司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地理》:“得公佩剑,杂而冶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
攻克,平定。《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虽不剋定 河 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梁书·武帝纪下》:“今 汝 、 潁 剋定,可依前代故事,以 悬瓠 为 豫州 , 寿春 为 南豫 。”《旧唐书·高祖纪》:“重以 薛举 、 武周 、 世充 、 建德 ,皆上稟睿算,幸而剋定。”
“克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主要解释如下:
安定/平定
源自《诗经·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郑玄注解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指通过武力或德行使国家、局势恢复稳定。例如《后汉书》中“克定统业”即指稳固统治基业。
注定(罕见用法)
在部分戏曲文本(如《张协状元》)中引申为“命中注定”,如“天生缘分克定”。
需注意与近义词“平定”“安定”的差异:“克定”更强调通过努力达成稳定状态,常见于褒扬性语境。此外,该词与历史人物“袁克定”(袁世凯长子)无关,后者为人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克定》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克和定。
克的部首是儿,总共有7画。
定的部首是宀,总共有8画。
《克定》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被孔子用来形容人的品德和行为。
在繁体字中,克定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克定」。
在古代汉字中,克和定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然是用相同的部首和笔画组合而成。
1. 他一直克定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 这个计划需要一些时间来克定。
克服、决定、定期、确定、克制等。
解决、实现、达成、确定等。
失败、放弃、迷失、不确定等。
暴犷步岁才命层云长喟倡詶惩难冲挹褡联荅焉钓客豆腐浆分白佛理覆巢无完卵歌曲功位关虑柜坊和南隍陴骄佷诘朝疾疚考槃劳动互助社燎辉离即丽姝緑波绿草如茵緑醽贸功没口秘近俜停侨人轻圆撒津删翦生活资料沈漭市价噬螫帅性漱芳亭私恨淘井腾化痛诬丑诋颓残玩儿坏挽辂五尺之孤纤豪显老陷入沉思小弓夏征邪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