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周颂·桓》:“桓桓 武王 ,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郑玄 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后因称安定或平定为“克定”。《后汉书·桓帝纪》:“既建明哲,克定统业,天人协和,万国咸寧。”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南阳 克定,应图讖而作司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地理》:“得公佩剑,杂而冶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
攻克,平定。《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虽不剋定 河 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梁书·武帝纪下》:“今 汝 、 潁 剋定,可依前代故事,以 悬瓠 为 豫州 , 寿春 为 南豫 。”《旧唐书·高祖纪》:“重以 薛举 、 武周 、 世充 、 建德 ,皆上稟睿算,幸而剋定。”
克定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动词,核心含义指通过武力或努力平定、征服,强调达成稳固的治理状态。其释义与用法可概括如下:
平定、征服(核心义)
指用武力或强力手段使动荡、叛乱、敌对势力等归于安定、臣服,最终实现有效控制。此义项在古代文献中最为常见,多用于描述帝王或将领的功绩。例如《尚书·泰誓中》有“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其中“克”即含战胜、制服之意,与“克定”的核心义相通。 更直接的例证见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克定天下,万世之功也。” 此处明确指曹操平定四方,统一北方的功业。
安定、稳固(引申义)
在平定征服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指局势、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稳定。如《诗经·周颂·桓》序云:“《桓》,讲武类禡也。桓,武志也。” 郑玄笺注:“类也,禡也,皆师祭也。桓,武志也,言以武克定,天下安定。” 这里的“克定”即指通过武力达成后所实现的天下安定状态。
语义演变与使用特点:
“克定”一词带有鲜明的历史色彩和书面语特征,多见于古典文献、史书及正式文体中,用以描述重大的军事胜利或政治统一。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显著降低,主要出现在历史叙述、成语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语义“平定、征服”在现代更常由“平定”、“征服”、“稳定”等词替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克”字条下虽未单列“克定”词条,但“克”有“战胜;攻占”之义(如“克复”、“攻克”),可佐证“克定”中“克”的核心含义。
“克定”的核心语义是通过武力征服或努力奋斗,使动乱得以平息,局面归于安定稳固。它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语境,强调从征服到实现有效统治的过程与结果。
“克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主要解释如下:
安定/平定
源自《诗经·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郑玄注解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指通过武力或德行使国家、局势恢复稳定。例如《后汉书》中“克定统业”即指稳固统治基业。
注定(罕见用法)
在部分戏曲文本(如《张协状元》)中引申为“命中注定”,如“天生缘分克定”。
需注意与近义词“平定”“安定”的差异:“克定”更强调通过努力达成稳定状态,常见于褒扬性语境。此外,该词与历史人物“袁克定”(袁世凯长子)无关,后者为人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阿耨多罗傲戏宝刹变揭不惩承藉陈说楚得楚弓踔然欑罗大八件诞妄但愿如此雕弓断岫读赗房墨反转片飞楫服臧交气接遇集凤急管繁弦祭具极美计时就利空迥空忘劳力楞家伙敛实鹂黄龙华三会滤水罗鸣控麋腥粘胶泡花丕的乾贶乔性戎马倥傯柔中升旗舍实听声燧人袒褊搪挨魋翕托故伟博黠民仙狐纤俗小牢子小民狎邪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