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本的意思、刻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本的解释

[block-printed edition] 刻版印刷的书籍版本

详细解释

刻板印刷的书籍。亦指版本。 元 无名氏 《广客谈》:“因取刻本摹写,以补其闕。”《老残游记》第三回:“这是部 宋 版 张君房 刻本的《庄子》。” 周祖谟 《<鉅宋广韵>前言》:“ 宋 本《广韵》流传至今的大都为 南宋 国子监刻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刻本是中国古代图书印刷的重要形式,指通过雕刻木质印版进行印刷的书籍。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刻本特指“用雕刻木版印刷的书本,与‘抄本’相对”。其制作需经历写样、上版、雕凿、刷印等工序,工艺技术要求严格。

从历史发展来看,刻本可分为不同时期特征:

  1. 宋刻本:以校勘精审著称,字体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楷书,版式疏朗,用纸多为麻纸或竹纸,《古籍版本学》记载宋代官方刻书机构有国子监、崇文院等;
  2. 元刻本:出现赵孟頫体书法影响的新字体风格,目录和正文开始使用花鱼尾分隔;
  3. 明刻本:分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统,嘉靖后逐步形成方笔宋体字,《中国印刷史》指出万历年间出现彩色套印技术;
  4. 清刻本:考据学派推动校勘质量提升,武英殿刻本代表官方最高水平。

版本学研究中,刻本价值判定需综合避讳字、刻工姓名、纸张墨色等要素。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刻本实物为《金刚经》唐咸通九年(868年)卷轴,现存大英图书馆。历代藏书家重视刻本鉴赏,清代黄丕烈专设“百宋一廛”收藏宋版珍本。

网络扩展解释

“刻本”指用雕版印刷技术制作的书籍版本,是中国古代书籍传播的重要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刻本即通过雕刻木质印版进行印刷的书籍,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代。其制作过程包括写样、雕版、刷印、装帧等工序。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唐代已有雕版印刷书籍流行,敦煌发现的《金刚经》(868年)为现存最早刻本实物。
  2. 官方刻书:五代时期,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开启官刻传统。
  3. 鼎盛时期:宋代刻本技术成熟,形成浙本、建本、蜀本三大系统,并出现活字印刷术。

三、主要分类

刻本可按不同维度划分:

四、文化价值

  1. 文献保存:现存古籍中约90%为刻本形式,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
  2. 版本研究:不同时期的刻本在字体、版式、用纸等方面具有断代特征。
  3. 艺术价值:宋版书因刻工精良、校勘严谨,被誉为“一页宋版,一两黄金”。

五、特殊延伸含义

在成语用法中,“刻本”可比喻人固执不变的本性,如明代《说文解字注》中引申为“性格如刻版般难以更改”。

注:完整分类可参考《中国古籍版本学》等专业著作,或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获取详细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挽半弓薄饼八夕奔属并聚不迁补色补谥仓头杈儿超编承平盛世词苑丛谈胆慄登隆刁钻促搯公筵管执轨范师归园田居花篮汇总魂旛翦裁见小闇大姣艳举鼎拔山橘童抗涝晜孙郎官清励节路碑率溥谬説谋干牧身囊空如洗偏移破罐缲藉桡蔑如同讪上擅移沙色生盆沈阳故宫时复间湿浸浸收税泝流穷源太牢公贪荣土处翫味鼃声沃言喜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