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漢民的意思、胡漢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漢民的解釋

胡漢民(1879-1936) : *********領導人之一。字展堂,廣東番禺人。留學日本,參與組織同盟會。辛亥革命時被推為廣東都督。後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護國、護法運動。1924年*********改組時成為右派首領。曆任*********政府外交部部長、*********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立法院院長。後遭*********排擠。1935年被選為*********中常會主席。病死于廣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胡漢民(1879-1936),字展堂,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也是國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記載,其名字“漢民”取自“漢族之民”,體現了清末民初反清複漢的民族主義思潮。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解析其内涵:

一、字義溯源

“胡”為姓氏,源于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稱謂,後融入漢族姓氏體系;“漢”指代漢族或中華文明主體,“民”即百姓、民衆。據《近代人物名號辭典》,“胡漢民”三字組合既承載家族傳承,又彰顯其政治立場——主張“驅除鞑虜,恢複中華”的漢民族複興理念。

二、曆史語境中的政治意涵

作為孫中山重要助手,胡漢民曾任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國民政府立法院長等職。其名號在《中國國民黨史》中被闡釋為“以漢族為主體構建現代國家”的政治綱領符號,呼應同盟會綱領中“民族主義”的核心訴求。

三、思想體系關聯

胡漢民在《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著作中,将“民族”定義為“自然力造成的團體”,強調漢文化的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指出,這種思想直接影響了國民黨早期的民族政策表述。

四、現代學術評價

《民國人物大辭典》将其定位為“兼具傳統士大夫精神與現代憲政理念的矛盾體”,其名號在當代研究中成為剖析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過程的關鍵個案。

網絡擴展解釋

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其生平與貢獻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身份背景

胡漢民原名胡衍鴻,字展堂,晚號“不匮室主”,祖籍江西吉安,出生于廣東番禺。他是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被視作國民黨右派代表人物,同時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

2.早年經曆與革命活動

3.政治生涯與角色

4.與蔣介石的糾葛

1931年因反對蔣介石獨裁遭軟禁,後雖複出擔任國民黨中常會主席,但政治影響力大減,最終于1936年病逝于廣州。

5.文化成就

胡漢民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尤以隸書聞名,其作品融合傳統筆法與革命精神,具有獨特藝術價值。

胡漢民既是革命先驅,也是政治博弈中的複雜角色,其生平反映了國民黨早期的派系鬥争與思想變遷。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史料或相關傳記。

别人正在浏覽...

艾酒拜表白玉鸾班婕跋山涉水崩漏慘虐朝序宬室踔厲駿發大大落落當事雕萎斷酒獨霸房木鋒钲附靈高頭大馬閣落公車上書聒叫韓信和協畫布灰木腳劃船濟度靜美金門銡軋拘守亢節可悲淚巴沙鍊丹連封量功騄骊馬蝍蟟馬嘶門軸冥慶闵惜秋醪铨用鵲鑒阮氏酒三洲曲四言私業碎金笤箒醍醐五勞七傷蝦姑掀焰小隊子遐想習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