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诘旦的意思、诘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诘旦的解釋

平明,清晨。《宋書·柳元景傳》:“自詰旦而戰,至于日昃,虜衆大潰。” 宋 司馬光 《柳枝詞》之十一:“ 五柳先生 門乍開,宅邊植杖久徘徊。陌頭遙認 顔光祿 ,詰旦先乘瘦馬來。”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至夜,乳婢忽竄去,遍索不可得。詰旦,舟尾乃見屍浮於水面。”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若宿卿處,詰旦不能報平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诘旦”是漢語古語詞,表示“次日早晨”或“第二天清晨”。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義解析

“诘”讀作jié,本義為追問,但在時間表述中引申為“次日”或“第二日”;“旦”指天亮、早晨,如《說文解字》釋“旦”為“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合稱“诘旦”即強調次日黎明時分的具體時段。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與文學作品,例如:

  1. 李商隱《上河東公啟》中“诘旦将吏,赴帳前待命”,描述次日清晨官吏集結的場景;
  2. 《宋史·禮志》載“诘旦,皇帝服靴袍禦垂拱殿”,記錄帝王次日清晨的禮儀流程。

三、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诘旦”為“平明;清晨”,并列舉《南齊書》等史書用例;《辭源》則強調其時間範疇為“第二日早晨”,與“翌日”“诘朝”等詞義相近但更強調拂曉時段。

四、現代使用語境

現代漢語中,“诘旦”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古典文學賞析及特定書面表達,口語中已由“第二天早上”等白話詞彙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诘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詳細解析

  1. 時間指向
    該詞強調“平明”或“天剛亮”的時間段,如《北史》記載“诘旦,執士開送禦史”,描述次日早晨的行動。宋代司馬光詩中也用“诘旦先乘瘦馬來”體現清晨的場景。

  2. 異體詞
    部分文獻中,“诘旦”也寫作“诘朝”“诘晨”,三者含義相近,均指早晨時段。

  3. 注意争議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質問真相”,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誤讀。建議以權威古籍用例和主流詞典(如漢典)為準。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學類文本,描述時間或事件發生的清晨背景,如“诘旦屍浮水面”(《玉照新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書》《北史》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頒定暴忽編菅床笫之私串遊除塵搥胸跌腳慈烏反哺掉搶地碓短袖對月發憾汾葵廣座過以捍牌幻眇回爐複帳鹄嶺降尊纡貴谏止矯翮潔持絜臯禁管進旅退旅谲戾老道長鍊液亂葬崗子陸機霧沒把臂妙實妙義納貢腦袋瓜子惱損逆讦暖壺傍州撲鼕鼕潛初全節三小戲閃挫上網本舌敝耳聾盛彊設私噬狗實選祟惡宿冤泰容探偵透力吐茹物端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