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明,清晨。《宋書·柳元景傳》:“自詰旦而戰,至于日昃,虜衆大潰。” 宋 司馬光 《柳枝詞》之十一:“ 五柳先生 門乍開,宅邊植杖久徘徊。陌頭遙認 顔光祿 ,詰旦先乘瘦馬來。”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至夜,乳婢忽竄去,遍索不可得。詰旦,舟尾乃見屍浮於水面。”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若宿卿處,詰旦不能報平安。”
“诘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時間指向
該詞強調“平明”或“天剛亮”的時間段,如《北史》記載“诘旦,執士開送禦史”,描述次日早晨的行動。宋代司馬光詩中也用“诘旦先乘瘦馬來”體現清晨的場景。
異體詞
部分文獻中,“诘旦”也寫作“诘朝”“诘晨”,三者含義相近,均指早晨時段。
注意争議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質問真相”,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誤讀。建議以權威古籍用例和主流詞典(如漢典)為準。
多用于曆史、文學類文本,描述時間或事件發生的清晨背景,如“诘旦屍浮水面”(《玉照新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書》《北史》等原始文獻。
《诘旦》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質問”或“追問”,表示對某人或某個觀點提出質疑或追問。
《诘旦》的拆分部首為言和日,共有11個筆畫。
《诘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精神訓》一書中,作者為西漢時期的劉安。
《诘旦》的繁體字為「詰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诘旦》的字形較為簡單,在隸書和篆書中的寫法與現代楷書相似。
1. 他用尖銳的問題對他的觀點進行了诘旦。
2. 讨論會上,大家紛紛對專家的觀點提出了诘旦。
诘問、诘屈、質诘、追诘。
質問、追問、追查、盤問。
回答、接受、認同、承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