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抨擊駁斥。 清 魏源 《書<宋名臣言行錄>後》:“昌言抨闢,汔再汔四,昭昭國門可懸, 南山 不易矣!”
“抨辟”是一個由“抨”和“辟”組成的成語,主要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抨辟”指批評、指摘或駁斥,強調揭露事物或行為的錯誤、不足之處,常用于針對政策、決策、行為等的批判。例如:“抨辟不合理的制度”“抨辟失德之舉”。
字義拆解
用法與語境
讀音差異說明
部分資料标注為pēng bì(如),亦有标注pēng pì(如、4、5)。差異源于“辟”為多音字,此處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用例,更傾向讀pī(通“批駁”義),但實際應用中存在地域或習慣差異,兩者皆可接受。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相關成語(如“鞭辟入裡”“獨辟蹊徑”),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
《抨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批判、指責、斥責。它用來形容對錯誤、不正當行為或觀點進行嚴厲批評和斥責。
《抨辟》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1個筆畫。
《抨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古代有一種名叫“辟”的劍,用來砍擊敵人。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了“抨辟”這個詞,用來比喻批判和指責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抨”和“辟”分别寫作「椪」和「闢」。
在古代,《抨辟》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是大緻上是相似的。例如:“抨”可能會寫作“鬅”,“辟”可能會寫作“百”. 這些不同的寫法在現代已不再使用,但是了解其變遷能夠增加對字義的理解。
1. 他對這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了抨擊和辟謠。
2. 記者的文章抨擊了政府的腐敗行為。
3. 這部電影抨擊了社會現象中的不公正。
組詞:抨擊、抨擊批評、抨擊一石激起千層浪。
近義詞:批判、指責、斥責、駁斥。
反義詞:褒揚、贊美、贊賞、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