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赋的意思、敝赋的详细解释
敝赋的解释
对自己军队的谦称。古代按田亩出车徒,故称兵卒、车辆为赋。《左传·襄公八年》:“ 蔡 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寧处,悉索敝赋,以讨于 蔡 。”《国语·鲁语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处,使 叔孙豹 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
词语分解
- 敝的解释 敝 ì 破旧,坏:敝旧。敝俗。敝衣。敝屣。敝帚自珍。 谦辞,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敝人(我)。敝姓。敝处。敝校。敝国。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 赋的解释 赋 (賦) ù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古同“敷”,铺陈,分布。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
专业解析
“敝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作谦辞,其核心含义是指代自己一方微薄的兵力或财力(特指军需物资)。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 “敝”的含义:
- 本义指破旧、破烂(如“敝帚自珍”)。
- 引申为谦辞,用于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表示低微、不足道(如“敝国”、“敝处”)。
- “赋”的含义:
- 本义指征收(赋税)。
- 引申为名词,指所征收的税赋、贡品。
- 在古代军事语境中,“赋”特指按田赋出兵役及车马甲盾等军需物资,因此常代指兵力、军队。如《论语·公冶长》有“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朱熹集注:“赋,兵也。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
- “敝赋”的合成义:
- 将“敝”的谦辞义与“赋”的“兵力/军需”义结合,“敝赋”即谦称自己国家或自己这一方的军队、兵力或可供征调的军事资源(包括人员和物资)。它强调己方力量的微薄、不足道,是一种外交辞令或自谦的说法。
二、 用法与语境
- 谦称己方军队/兵力: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尤其是在外交辞令或战争宣言中,用于指代己方准备投入战斗的军事力量。
- 文献例证: 最经典的出处是《左传·成公二年》。齐国与晋国等诸侯国发生鞌之战前,齐国使者对齐顷公说:“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杜预注:“腆,厚也。赋,军赋。” 孔颖达疏:“言不厚敝邑之赋,谦辞。” 这里齐国使者谦称自己的军队为“敝赋”。另一处《左传·襄公八年》中,楚国子囊伐郑,郑国子展说:“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 也是谦称郑国将调动全部兵力。
- 来源参考: 此释义及例证可参考权威古汉语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敝赋”词条,以及《左传》相关篇章的注释(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
- 谦称己方财力/物资(特指军需): 由“赋”的“军需物资”义引申而来,指己方微薄的物资储备(尤其指用于军事的)。
- 文献例证: 虽不如指代军队常见,但在特定语境下可理解为包含此意。如《左传·昭公十三年》晋国叔向对鲁国季孙意如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南蒯、子仲之忧,其庸可弃乎?若奉晋之众,用诸侯之师,因邾、莒、杞、鄫之怒,以讨鲁罪,间其二忧,何求而弗克?鲁惧于邾、莒,而以敝赋**与晋,唯君图之!’” 此处的“敝赋”更侧重指鲁国可供贡献给晋国的物资(包括军需)。
- 来源参考: 同上,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左传》相关注释。
三、 语法特点
“敝赋”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敝”作定语,修饰中心词“赋”。它在句中通常作宾语(如“悉索敝赋”)或主语(如“敝赋已集结”)。
“敝赋”是古汉语中一个典型的谦辞,由表示“破旧/低微”的“敝”和表示“兵力/军需”的“赋”组合而成,专用于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外交和军事语境)中谦称自己国家或己方的军队、兵力或军事物资。其核心语义是“我们微薄的兵力/军需”,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自谦传统。其经典用例主要见于《左传》。
网络扩展解释
“敝赋”是古代汉语中的谦称词汇,主要用于指代自己的军队或兵力。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相关信息:
1.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指对自己军队的谦称。古代按田亩征调兵卒和车辆,因此用“赋”代指兵力或军事资源,而“敝”表示自谦(意为“破旧的”或“不足的”),组合后即“敝赋”。
- 构成来源:古代兵役和车马征调与田亩制度相关,“赋”本指田赋,后引申为军事力量;加上“敝”以示谦逊。
2.文献用例
- 《左传·襄公八年》中记载:“悉索敝赋,以讨于蔡”,意为“调动全部兵力讨伐蔡国”。
- 《国语·鲁语下》提到:“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指“率领全部军队尽力出征”。
3.用法特点
- 谦辞功能:多用于外交辞令或正式场合,通过自贬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 常见搭配:如“悉索敝赋”(竭尽兵力)、“悉帅敝赋”(率领全部军队),强调全力以赴。
4.现代应用
-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学作品中。例如造句:“寇三淼悉索敝赋,暗中调集弓箭手”。
“敝赋”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与礼仪文化,其谦逊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自谦传统。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左传》《国语》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傍通历秉直避妖圈鉢囊池头吹篪鹑哨,鹑笛电光朝露俸恤傅粉郎梗迹蓬飘公羊学絓法广术瑰大鼓溜溜过割寒景酣卧诃怒话长说短觟阳毁落简嘿见志迦真隣陀界址极峰惊悮凯门考名责实禄料鹿竹毛头星枚数曚曚亮偏激嚬瘁屏言曝阳气密碁盘日产儒关入深三已心潸泪奢虐石渚泷冈表泰华探虎穴挺解褪色脱脂吴练五色线无心想闲平狎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