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谷。 晉 杜預 《論水利疏》:“今者水災,東南特劇,非但五稼不收,居業并損。”《魏書·天象志三》:“歲主農事,火星以亂氣幹之,五稼旱傷之象也。” 宋 司馬光 《乞免永興軍路苗役錢劄子》:“加之今年亢旱,五稼不熟,人戶流移者,已聞不少。” 清 曾國藩 《複陳右銘太守書》:“膏腴地畝,舍五稼而種罌粟。”
“五稼”是一個與古代農耕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五稼(拼音:wǔ jià)指五谷,即古代對五種主要農作物的統稱。具體包括稻、黍、稷、麥、豆,代表了傳統農業生産中的核心作物。
詞義延伸
除了字面的五谷含義,該詞還隱含着對農耕活動的概括。例如:
文化象征
在古代文獻中,“五稼”常被用來象征農民的辛勤勞作和對豐收的期盼。例如《魏書·天象志》用“五稼旱傷”反映農業與自然的關系。
若需引用該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如描述傳統農業、災害影響或經濟政策時使用。例如清代曾國藩的奏疏中提到“舍五稼而種罌粟”,反映作物結構調整的社會問題。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籍、辭典及文化解析,可參考來源進一步查閱。
《五稼》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古代農業生産中一年中完成的五個稻谷種植和收割的周期。這個詞由五和稼兩個字組成。
《五稼》的部首是禾,表示與農業有關。它的筆畫數為16筆。其中,五的部首是二,并且它的字形和“人”字非常相似。稼的部首是禾,表示與農業有關。
《五稼》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後來逐漸被采用并傳承至今。它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産物,反映了古人對農業的重視和對農作物生長周期的觀察。
《五稼》的繁體字為「五稼」,和簡體字的字形幾乎完全相同。
在古代,「五稼」這個詞的寫法可能并不完全一樣。根據古籍記載和文物考察,可見一種古代的寫法是「五黽」,其中黽是由兩者形狀相似的「黑」字與「口」字構成。
1. 這片土地每年可收獲五個稻谷作物,我們稱之為五稼。
2. 農民根據五稼的周期合理安排耕種和收獲時間。
衍生詞:
1. 稼穑:指農業中的種植和收割。
2. 稼業:指與農業有關的行業。
近義詞:農時、農期
反義詞:廢稼、荒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