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居忧的意思、居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居忧的解释

指居父母之丧。《书·太甲上》:“王徂 桐宫 ,居忧,克终允德。” 宋 梅尧臣 《寄维阳许待制》诗:“而今倏忽已八载,公领府事予居忧。” 清 赵翼 《哭黄月山》诗:“堊庐方居忧,復惊丧耆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时 额 以居忧得从漏网。”参见“ 居丧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居忧"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指古代礼制中的守丧制度,特指父母去世后子女居家守孝的行为。《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居父母之丧"。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1. 时间维度:古代礼法规定守丧期为二十七个月(实际服丧二十五个月),期间官员需停职返乡,《礼记·杂记》载"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块";
  2. 行为规范:要求守丧者"居处变、饮食衰、哭泣节",包括不宴饮、不嫁娶、不赴宴等禁忌,《仪礼·丧服》特别强调"居倚庐,寝苫枕块,哭昼夜无时";
  3. 情感表达:通过物质生活的降格表达哀思,《礼记·檀弓》记载"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说明特殊情况下可调整规制。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属罕用词汇,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归入"礼仪制度"类词汇,建议引用时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居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居忧”指古代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守丧的时期,即居父母之丧。这一行为体现了传统孝道文化中对丧礼的重视。

  2. 文献出处与用法

    • 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上》:“王徂桐宫,居忧”,描述商王太甲为父守丧。
    • 宋代梅尧臣《寄维阳许待制》诗云:“而今倏忽已八载,公领府事予居忧”,以“居忧”表达自己处于守丧期间。
    • 清代赵翼《哭黄月山》中“堊庐方居忧”则描绘了守丧时居住的简陋环境。
  3. 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与“居丧”同义,均指服丧期间的行为规范。古代守丧需遵循严格礼仪,如穿丧服、停止娱乐活动等,体现对逝者的哀悼。

  4.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作品或相关研究领域。

  5. 文化意义
    反映了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追思与礼制约束,是传统伦理的重要体现。

别人正在浏览...

嗌呕绊马索颁禽宝迹暴习备设本日茶铛差等长休告孱羸成真簜节导仗德赐鰪鱂废物利用改救戆暗干溷个中人家悍泼哄市黄黄夹结蠒丝牛毛交订挢拂击咢经世之才咎教控拢宽舒敛黛履齿履中眉飞色悦南能逆天暴物牛矶泼天大祸歉薄前车耆耄檠榜妻室权柄阙忘容厝识变从宜首过霜晚戍边太爷听勘驮铃闻而生畏遐顾逍遥椅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