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題寫官銜。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衛魁廷尉》:“遺 于 ( 于有成 )以書,外緘題書‘拜上 省元 ’,下惟具銜。”
“具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ù xián,其核心含義為題寫官銜,主要用于古代文書或信函中署名時标注官職頭銜。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析
具體用法
常見于古代公文或書信的結尾署名處,需寫明發件人的官職身份。例如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中的記載:“遺于以書,外緘題書‘拜上省元’,下惟具銜”,意為在信封下方标注官職。
部分資料(如)将“具銜”解釋為成語,表示“擔負責任、承擔使命”,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佐證,且權威性較低,可能是現代誤用或引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四朝聞見錄》等宋代文獻原文。
“具銜”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幾個含義:
1.有正式職務、頭銜。例如:具銜職守,具銜職員。
2.具有特定身份或資格。例如:具銜人員,具銜專家。
3.戴着或帶有特定标志或徽章。例如:具銜軍官,具銜警察。
拆分:具(北辰)+ 行(彳)。
部首:具字的部首是“卩”,行字的部首是“彳”。
具字共有八畫,行字共有五畫。
具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但具體的起源和演變尚不确定。
繁體字“具”和“銜”沒有明顯變化,仍然保持原來的形态。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其中具字有舊字形“句”和“钜”。行字的舊字形包括“役”和“彼”等。
1. 他是一位具銜教授,在該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
2. 這位警官具銜中尉,負責維護社會治安。
組詞:具有銜職、具有銜接、具有銜尾。
近義詞:銜職、銜接、帶頭、身份。
反義詞:無銜、廢銜、離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