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天道》:“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後因以“末德”謂戰争。 晉 陸機 《飲馬長城窟行》:“末德争先鳴,兇器無兩全。師克薄賞行,軍沒微軀捐。”
“末德”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含義(戰争相關) 源自《莊子·天道》的“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指戰争是德行的末端表現。晉代陸機在《飲馬長城窟行》中沿用此意,如“末德争先鳴,兇器無兩全”,将戰争與道德層面的局限性聯繫起來。
二、引申争議(道德層面) 部分現代詞典(如、2)提出“末德”可指“品德堕落至極”,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注解,可能是基于字面(“末”為末端,“德”為道德)的引申解讀,需謹慎使用。
三、使用場景
建議:若用于學術或古文解讀,應優先采用《莊子》原義;若涉及道德批判,需結合具體語境并注明可能存在釋義分歧。
末德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道德底線最低、品德敗壞的狀态或行為。形容一個人的道德敗壞,無法無天,沒有良心和人性。
末德的拆分部首為木,結構為左右結構。
末德的筆畫數為9畫。
末德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中“末”表示末端、底部,表示負面、低劣的含義;“德”表示道德、品德。
末德的繁體字為「末德」,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中,“末”一詞古時寫作“朩”;“德”一詞古時寫作“徳”。
他的行為舉止一貫末德,無法接受。
這個人一直以來德行高尚,從不沾染末德。
末德行為、末德之人、末德事迹、末德品行
惡德、惡行、品行敗壞、道德敗壞
高尚、道德、品德、品行端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