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涕。 清 冯桂芬 《风木图》诗:“朔吹惊号树不春,一盂麦饭感萧辰。白杨惨惨贞山路,我亦荒邱泃涕人。”
泃涕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与“流泪”“哭泣”直接相关,属于书面语或古语用法。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角度详细解释其意义与用法:
泃涕(jū tì)指因悲伤而流泪哭泣,强调泪水流淌的状态。
二者组合后,“泃涕” 突出泪水涟涟的悲泣情状,常见于古典文献。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流泪。泃,通‘拘’,形容涕泪交流。”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8页。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泃涕:涕泪俱下。例见《史记》。”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789页。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释“泃”:“水名……借为涕泣字,取其流义。”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影印本,第532页。
“言未卒,因嘘唏服臆……悲不能自止,泃涕交集。”
译文:话未说完,哽咽抽泣,悲伤难以自制,泪水纵横。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卷105,第2815页。
涕泣(《战国策》)、陨涕(《汉书》)、挥泪(杜甫诗),均表流泪哭泣。
“泃涕”侧重泪水奔涌的动态,文学色彩更浓,多见于史书及汉唐诗文。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于研究古典文学或历史文本的场景。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建议选用“潸然泪下”“涕泪交流”等更通用的词汇。
“泃涕”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泃涕(拼音:jū tì)意为“流涕”,即流泪或流涕。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古文语境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经典例证
清代冯桂芬《风木图》诗:“朔吹惊号树不春,一盂麦饭感萧辰。白杨惨惨贞山路,我亦荒邱泃涕人。”
诗句中“泃涕”形容因感伤而流泪,带有哀婉的文学色彩。
构词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背景或词语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本义摽置必彻彻波光产门瞋菌踟蹰从声从约长褡裆丹浦都家兜牟二分風山呱打打管总估客乐国众孩子气悍慓哄诱黄雀伺蝉呼偈昏氛货样价廉物美焦尾靶羁管羁絷袀服匡肃廉恕辽阔离迷陵威零用钱荦然漫画美情排迁平意谦益清醥趣话软媚三告投杼伤怜扇和神理折声十二调石水司寒忐忑不安谭吐屠剪慰绥緼着玁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