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圖利益,無滿足的時候。《雲笈七籤》卷四十:“第七戒者,不得貪求無猒,積財不散。” 清 鄭燮 《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猒,窮民将何所措足乎!”亦作“ 貪求無已 ”。《覓燈因話·唐義士傳》:“邇 楊總統 勢焰薰赫,貪求無已。”
“貪求無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ān qiú wú yàn,其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指貪圖利益、財富或權力,且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其中“猒”是“厭”的異體字,表示滿足。該成語強調貪婪無止境,常用于批評人性中的不知足。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書面或曆史文本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數據庫。
《貪求無猒》是一個成語,意為追求的欲望沒有遺漏。它形容一個人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財富或權力,毫不顧忌任何道德或法律的限制。
《貪求無猒》的部首是貝,總共有13個筆畫。
《貪求無猒》是出自漢代張衡的《歸田錄》。這個成語原本是《詩經·小雅·賢酋》中的一句:“惟此文王,貪求無猒。”後來演變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貪求無猒》的繁體字為「貪求無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貝字會寫成「貝」,無會寫成「無」。
1. 他追求物質的欲望貪求無猒,最終導緻了他的失去了家庭和朋友的支持。
2. 那些貪求無猒的官員一再受到世人的唾棄。
貪得無厭、追求物質、追求財富、欲望無限
貪婪無度、貪欲無厭、貪心不足、貪得無厭
知足常樂、淡泊名利、滿足夠用、精簡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