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位名。其名始于 西晋 。 唐 宋 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 清 代宗室封爵第三6*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唐 韩愈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夫人姓 卢氏 , 范阳 人……少府监 西平 郡王赠工部尚书之夫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绍兴 年间,行在有个 关西 延州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镇节度使 咸安 郡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前年有一位郡王奉旨管理神机营,他便对人家説:‘我今天得了这个差使,一定要把神机营整顿起来。’”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及《通志·职官六·历代王侯封爵》。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郡王汉语 快速查询。
郡王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称,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位列亲王之下,属于高等宗室或功臣的封爵。以下是具体解析:
权威依据:
《汉语大词典》释:"郡王,爵位名。其位次于亲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108页)
制度来源:
《通典·职官典》:"唐制:皇兄弟、皇子封亲王,皇太子子封郡王。"(中华书局,1988年,卷31,第853页)
例证参考:
《明史·诸王世表》:"郡王,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十岁封。"(中华书局,1974年,卷104)
爵位 | 等级 | 受封对象 |
---|---|---|
亲王 | 超品(最高) | 皇帝嫡子、兄弟 |
郡王 | 次超品 | 亲王庶子、功勋重臣 |
国公 | 一品 | 宗室远支或功勋次等者 |
文献佐证:
《清史稿·职官志》:"宗室封爵十二等,多罗郡王位列第三,次于和硕亲王、世子。"(中华书局,1977年,卷114)
综合上述,郡王是封建王朝中兼具宗法血缘与政治功绩象征的高等爵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制度演变,核心特征为"以郡为号、王爵之次"。
“郡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爵位等级,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郡王作为爵位名称始于西晋,如晋武帝封司马伷为东莞郡王。最初为皇室宗亲的封号,后逐渐扩展至功勋大臣。
唐宋时期
郡王成为次于亲王的爵号,如唐代韩愈《扶风郡夫人墓志铭》提及的“西平郡王”。此时不仅限于宗室,臣下亦可受封。
清代制度
清代宗室封爵中,郡王位列第三级(部分文献称第二级),称“多罗郡王”,地位低于亲王。例如延平郡王祠的命名即源于此。
以上内容综合了西晋起源、唐宋演变、清代等级制度等关键点,并引用多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人物或封号细节,可查阅《晋书》《清史稿》等史料。
咇剥剥鄙慝避正殿波衍残刖厕牀达臣大考得玑饭丸番僞匪解斐然乡风封角高格格化公尺攻守挂阂懽如溷扰家婢寄拜极其救度就闲苛切狂僭闚问馈养刘阮络縸密藏曩旧南洋蹑跟嶷爽飘游丕承平均数枰棊奇景轻利轻煖全知全能区析三后槮爽射堋实对食肉拴马桩随人俗礼淘神讨嚣铁道部同籍退藏于密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