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itary orders] 在軍事上所發布的命令
軍中法令;軍事命令。《管子·小匡》:“作内政而寓軍令焉。” 唐 韓愈 《東都遇春》詩:“轉輸非不勤,稽逋有軍令。”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一幕:“如今你不按照大王的命令行事,反要保護 勾踐 。你們這不是違抗軍令,背叛大王嗎?”
“軍令”指軍事領域内發布的命令,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是軍隊行動的核心依據。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軍令即軍事命令,是軍隊中上級對下級發布的作戰指令或行為規範。如《紅樓夢》中“酒令大如軍令”的比喻,凸顯其不可違抗性。
核心特征
曆史演變 先秦《管子·小匡》記載“寓軍令于内政”,唐代韓愈詩中提及軍令稽逋(延誤)的追責制度,說明古代軍令與行政管理深度融合。唐代軍令甚至成為與律令并行的特殊法規。
相關術語
執行案例 日軍侵華期間根據軍令實施暴行,古代将領如李均因“軍令如山”放棄個人意願執行任務,均體現軍令的實際效力。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曆史文獻與具體案例。
《軍令》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軍隊中所發布的命令和指示。
《軍令》的部首是冫(冰的冰決字底下冰決底),字形結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冫”,表示冰決字底下的冰決。第二部分是“決”,表示決斷。
《軍令》的總筆畫數為7畫,具體的筆畫順序是:橫(一畫),豎(一畫),豎鈎(一畫),橫折(一畫),點(一畫),橫鈎(一畫),豎彎鈎(一畫)。
《軍令》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組織。在古代戰争中,為了指揮和協調軍隊的行動,将軍需要發布一系列的命令和指示給下屬。這些命令和指示即為《軍令》。
《軍令》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軍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變化。《軍令》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形狀和意義相同。
1. 按照上級的《軍令》,我們必須立即展開行動。
2. 部隊通過無線電收到了高級指揮官發布的《軍令》。
相關的組詞有:
軍隊、軍官、軍事、軍營、軍威、令行禁止等。
《軍令》的近義詞包括命令、指令、號令。
與《軍令》相對的是沒有命令或指令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