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後以“鵬鯤”或“鵬鵾”比喻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南朝 齊 顧歡 《臨終詩》:“鵬鵾適大海,蜩鳩之桑柘。” 宋 蘇轼 《同年王中甫挽詞》:“先帝親收十五人,四方争看擊鵬鯤。” 清 孫枝蔚 《贈黃仙裳》詩:“雙飛憐峽蝶,一怒即鵬鯤。”
“鵬鲲”是一個源自道家經典《莊子·逍遙遊》的典故詞彙,其含義與象征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典故 “鵬鲲”由“鵬”與“鲲”組合而成,典出《莊子·逍遙遊》。原文描述北冥(北海)中有名為“鲲”的巨魚,可化為名為“鵬”的巨鳥,其翼若垂天之雲,能“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這一意象體現了道家對超越世俗局限的哲學思考。
二、核心象征意義
雄才大略的隱喻
後世以“鵬鲲”比喻胸懷大志、才能卓絕之人。如蘇轼詩句“四方争看擊鵬鲲”,即以鵬鲲之姿贊友人才華。
生命轉化的哲思
鲲化為鵬的過程象征突破桎梏、實現蛻變,常被引申為逆境中奮發或境界升華的意象。
三、文化衍生含義
四、字義解析
需注意,該詞屬文學化表達,現代多用于特定文化語境或姓名中。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本中的用法,可結合上下文探讨其引申義。
鵬鲲(péng kūn)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鵬指的是巨大的鳥類,也是中國傳說中的神鳥;鲲是指巨大的魚類,常常被形容為大魚。
鵬的部首是鳥,鲲的部首是魚。鵬鲲的總筆畫數是15筆。
鵬鲲這個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莊子》中的故事。該文獻中提到,鵬鳥可以展翅飛翔萬裡,可以抖動翅膀引起九霄雲變;鲲魚可以變成巨大的海洋。因此,鵬鲲常被用來形容非凡的力量和巨大的身軀。
鵬鲲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鵬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些差異。鵬的古代寫法為鵬,鲲的古代寫法為鯤。
1. 這隻鵬鲲展翅飛翔,引領着整個群鳥。
2. 這座大橋如同一條巨大的鵬鲲,連接了兩座城市。
鵬翼、鲲海、鵬程萬裡、鲲鵬展翅等。
鸾鳳、巨鳥。
小鳥、小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