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以農曆二月十五日為花朝,屆期士女相聚,撲蝶為戲,故又稱撲蝶會。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 長安 二月間,士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曰撲蝶會。”
撲蝶會是源自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以下是詳細解釋:
撲蝶會是以農曆二月十五日(部分記載為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為日期的民間節日,主要活動包括撲蝶、賞花、踏青等,與八月十五的"月夕"相對,合稱"花朝月夕"。
節日起源
相傳為百花仙子誕辰,人們通過撲蝶、賞紅等活動慶祝春天到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與贊美。
活動形式
士女相聚撲蝶為戲,另有種花、簪花、祭花神等習俗,部分地區會懸挂彩帶(稱"賞紅")祈福。
現代語境中,"撲蝶會"偶爾被引申為比喻追求短暫歡愉而忽視深層價值的行為,此用法多見于文學修辭。
主要存在三種說法:
建議通過權威典籍如《荊楚歲時記》進一步考證。
《撲蝶會》是一個成語,意為追求花花草草的虛浮生活。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追求無謂的享樂和感覺的娛樂,而忽視了真實的人生價值和目标。
《撲蝶會》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
《撲蝶會》這個成語的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晚清的小說《紅樓夢》中。原著中有一段描述林黛玉追求愉快生活的描寫,稱她為"撲蝶會",從而演變成了這個成語。
在繁體字中,"蝶"字寫作"蝶",而"會"字寫作"會"。
在古代,"會"字有着不同的寫法,如"㐂"、"ㅍ"等,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
1. 他整日隻沉迷于遊戲和娛樂,過着一種"撲蝶會"的生活。
2. 别沉迷于享樂,要有追求真正意義的生活目标,不要過"撲蝶會"的生活。
1. 撲空:形容行動失敗
2. 蝴蝶:一種美麗的昆蟲
3. 會面:相見、交往
1. 虛度光陰
2. 懶散享樂
1. 勤奮進取
2. 追求真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