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谏。距,通“ 拒 ”。《史记·五宗世家》:“彊足以距諫,智足以饰非。”《汉书·五行志下之下》:“ 京房 《易传》曰:‘距諫自彊,兹谓却行,厥异鶂退飞。’”《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妾仰谓陛下上寻明君纳諫之昌,下忿闇主距諫之祸。”
“距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拒绝劝谏。下面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距”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距”通“拒”,意为抗拒、拒绝。《说文解字》释“距”为“鸡距”,引申为对抗、抵触之意。
例证:
《论语·子张》:“距人于千里之外。” (“距”即“拒”,指排斥他人)
“谏”的含义
“谏”指规劝、直言进谏,特指臣子对君主的忠告。《说文解字》释“谏”为“证也”,即以正直之言纠正过失。
例证:
《战国策·齐策》:“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即谏言)
“距谏”即拒绝接受劝谏,多用于描述君主或上位者固执己见,不纳忠言。
核心语义:
典籍例证:
《史记·殷本纪》:
纣王“距谏饰非”,即拒绝劝谏并掩饰过错,终致商朝灭亡。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尚书·泰誓》:
“沈湎冒色,敢行暴虐……距谏罔悛。”
指纣王沉溺酒色、施行暴政,且拒不悔改谏言。
(来源:《尚书》儒家经典,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距谏”是古代政治伦理中的批判性概念,常与“明君纳谏”形成对比:
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强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直言纳谏关乎治国存亡。
(来源:《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现代汉语中,“距谏”虽罕用,但衍生成语“拒谏饰非”(拒绝劝谏并掩盖错误)仍具生命力,常见于批评固执己见的语境。
参考文献(基于权威典籍与辞书):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以符合学术规范。)
“距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及现代解释综合理解如下:
基本含义
“距谏”即“拒谏”,指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或建议。其中“距”通“拒”,表示拒绝、抵制;“谏”指臣子对君主或他人的直言规劝。
延伸内涵
在古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君主或当权者不听取臣民的忠告,甚至压制不同意见的行为。例如《史记》提到“彊足以距諫,智足以饰非”,即批评当权者刚愎自用、掩饰过错。
现代多用于比喻不听取他人意见的固执行为,例如形容领导或团队在决策中独断专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史记》《汉书》等文献。
按籍阿雅伟博综才局谄薄宠赐辞违带郭当势杜家村放屁辣骚反响飞轮阜安干光供进寡老骨折衡石程书河上花图回交火炽奬砺柬寄轞轞矫黠基面均籴魁酋鹍鲸略为辽歌蠡见陵阻麟角斗砺世摩钝流孽里巷离纵马具冒宠没可得美雨欧风木天泥媳妇攘攘劳劳柔合散工煞鬼世路势友水盏私术抬爱擡驾抬手望尘靡及五木香晓俗铣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