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習慣的讀音。 清 江藩 《國朝漢學師承記·惠周惕》:“所讀之字,亦不能疏,輒曰:‘從俗讀。’”
“俗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與正确讀音或規範發音不一緻,但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習慣性讀音。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根據,該詞由“俗”(表示大衆化、通俗)和“讀”(指發音)組合而成,特指那些因長期習慣形成、雖不符合語言規範卻被普遍接受的讀音。例如漢字中某些多音字的錯誤發音可能成為俗讀。
清代學者江藩在《國朝漢學師承記》中提到“從俗讀”現象,說明早在古代,學者們已注意到語言實踐中規範讀音與通俗讀音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源于方言影響、語音演變或大衆簡化發音的習慣。
俗讀具有“積非成是”的特點(如中“正确讀音反難被接受”的案例)。例如“葉公好龍”中“葉”本應讀shè,但現代俗讀普遍為yè,最終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為合法讀音。這類現象體現了語言發展中的約定俗成規律。
常見于兩類情況:
語言學界對俗讀持不同态度:規範派主張維護标準讀音(參考對“俗字”的規範性讨論),實用派則認為語言應尊重實際使用習慣。這種争議反映了語言規範與社會實踐的動态平衡關系。
【詞語解釋】
《俗讀》指的是文章或詩詞作品的通俗讀法或人們的通俗閱讀習慣。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俗讀》的拆分部首為人字旁,筆畫數為9畫。
【來源】
《俗讀》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既可以指讀者對文章或詩詞的通俗閱讀習慣,又可以指作者本身創作時的通俗化傾向。在古代,文人多傾向于寫作高深隱晦的作品,追求獨特的表達方式。而有些讀者則希望閱讀内容簡單易懂、通俗易懂的作品。因此,人們形成了俗讀這一概念,用以區别于文人雅士的特殊閱讀方式。
【繁體】
《俗讀》的繁體字為「俗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俗讀》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通常為「□」(字邊記音旁,中間為人字旁),其中「□」為缺失的部分,表明了當時的字形。現代漢字中的「俗讀」是根據古代字形進行規範化的結果。
【例句】
1. 在現代教育中,俗讀的重要性日益被重視。
2. 這篇文章的俗讀程度很高,適合大衆閱讀。
【組詞】
俗文、俗詩、俗曲、通俗、俗套、通俗小說
【近義詞】
通俗閱讀、民間閱讀
【反義詞】
文人閱讀、雅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