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氣。謂死亡。《儀禮·既夕禮》:“禦者四人,皆坐持體。屬纊,以俟絶氣。” 漢 班固 《白6*虎通·崩薨》:“一日之時,屬纊於口上以俟絶氣。”《二刻拍案驚奇》卷六:“﹝ 翠翠 ﹞説不多幾時,昏沉上來,早已絶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絶氣漢語 快速查詢。
絶氣(jué qì) 是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與生命體征中的“氣息”相關:
指人因疾病、創傷等原因導緻呼吸終止,生命結束。
例證:
《黃帝内經·素問》載:“眞氣絶,則營衛不行,五髒空虛。” 此處“絶氣”指生命根本之氣的衰竭。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描述危重症時稱:“形弊血盡……眞氣不守,病深而氣絶。”
現代應用:
此義項保留在“氣絶”(昏厥或瀕死)、“氣絶身亡”等複合詞中,常見于文學與醫學文獻。
指因外力壓迫或環境缺氧導緻暫時性呼吸中斷,尚未達到死亡狀态。
例證:
《金匮要略》提及外傷時言:“金瘡出血多,其人亡,若血出不止,氣絶欲死。”
《諸病源候論》論及窒息:“卒缢死者,繩迫喉間,氣不得通,故絶氣。”
現代延伸:
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多被“窒息”“斷氣”替代,但古籍及中醫理論中仍保留原詞表述。
語義辨析:
“絶氣”強調氣息的徹底中斷,既可指永久性死亡(義項一),亦可指暫時性窒息(義項二),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核心均圍繞“氣”作為生命能量的中斷,體現了傳統醫學對“氣”的重視。
參考來源:
“絶氣”(也寫作“絕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氣息斷絕,指代死亡。以下為詳細解釋:
“絶氣”是古代漢語中描述死亡的典型詞彙,兼具生理判定(氣息斷絕)與文化儀式(屬纩)的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後漢書》等文獻原文(來源:漢典、古籍引文)。
賓階薄酬布令草棚草莞寵任丑寶楚璧隋珍春餅村毬打火刀單孑獨立打中夥低心斷琴短視二十四番花信風法集蕃植非刺風華正茂風景畫該括硌磴傀民褐煤回飙穢菜箭镞禁得竣役軍賊匡圍累句麥城賣免鳴鶴舟民王饢糟甯内濃妝豔裹鵬壑評判皤皤國老牽蔽黔落謙謙君子起籁人力車人參果閃眼燒地手不應心吮筆蔬蔌酸漿草踏災暐烨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