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頭上的金屬尖物。《後漢書·西域傳西夜》:“﹝ 西夜國 ﹞地生白草,有毒,國人煎以為藥,傅箭鏃,所中即死。” 唐 王建 《射虎行》:“遠立不敢污箭鏃,聞死還來分虎肉。”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日暮箭鏃盡,左右刀鋋集。”
“箭镞”是古代弓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解釋如下:
箭镞即箭頭,特指金屬制成的鋒利前端。它與竹木箭杆、羽毛箭羽共同構成完整的箭矢,由于竹木和羽毛易腐爛,考古中常見金屬箭镞留存。
古代文獻中常見相關表述,如《過秦論》的“亡矢遺镞”,“矢”指整支箭,“镞”專指箭頭。成語“有的放矢”“矢志不移”中的“矢”也源于此。
讀音提示:“镞”正确讀音為zú,非cù,字形從“金”部,體現其金屬屬性。
《箭镞》(jiàn zhuǐ)一詞,是指箭末部分所裝的尖銳物體,類似箭頭的部分。通常由金屬制成,用以提高箭矢的穿透力和殺傷力。
該詞來自于漢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複合詞。其中,“箭”(jiàn)是指射擊用的長杆狀武器,而“镞”(zhuǐ)則是指矛、戟等武器的尖頭。
拆分部首:箭(⺮)+ 镞(羽)
拆分筆畫:箭(10畫)+ 镞(12畫)
《箭镞》的繁體寫法為「箭鎺」。
在古代漢字中,「箭镞」的寫法略有變化。箭的原始字形為「⺮」,而镞的原始字形為「镞」,沒有羽部。時至今日,這些字形在簡化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1. 弓箭手在箭镞上塗抹劇毒的藥物,以增加箭矢的殺傷力。
2. 他的箭镞精巧鋒利,使得他在比賽中獲得了首名。
1. 弓箭:指射擊用的長杆狀武器。
2. 短矢:指長度較短的箭矢。
1. 箭頭:指箭矢的前端,與箭镞含義相近。
2. 矛頭:指矛、戟等武器的尖部。
1. 箭柄:指箭矢的後端部分,與箭镞相對。
2. 矛柄:指矛、戟等武器的杆狀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