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行貌。 唐 司空图 《杂言》诗:“乌飞飞,兔蹶蹶,朝来暮去驱时节。” 明 何景明 《中林之棘》:“行野蹶蹶,行国迈迈。”《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大伯在鞋底上搕了搕烟灰,把烟袋往腰里一掖,就蹶蹶地走了。”
(1).勤勉貌。《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朱熹 集传:“蹶蹶,动而敏於事也。”
(2).惊动貌。《庄子·至乐》:“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成玄英 疏:“蹶蹶,惊动貌。”
“蹶蹶”是一个多义叠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根据权威词典及古籍用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解释:
建议在阅读古文时结合具体语境及注释理解词义,现代使用中需注意区分书面与口语表达。
《蹶蹶》(jué jué)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脚步蹒跚、摇摇欲坠的样子。通常用于描写行走不稳或身体不稳定的情况。
《蹶蹶》的拆分部首是足(zú)部,表示与脚有关。它由15个笔画构成,其中第一个字“蹶”有13个笔画,第二个字“蹶”有14个笔画。
《蹶蹶》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它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作为形容词用于描绘人行走蹒跚不稳的情景。
《蹶蹶》的繁体写法是「蹶蹶」。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汉字《蹶蹶》的字形比较复杂,书写时更为繁琐。
1. 他摇摇晃晃地走进房间,一副蹶蹶欲坠的样子。
2. 老人年纪大了,走路越来越蹶蹶了。
与《蹶蹶》相关的常用词语有:蹒跚、摇摇欲坠、踉跄等。
与《蹶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摇摇晃晃、踉踉跄跄。
与《蹶蹶》意思相反的词语有:稳健、稳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