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行貌。 唐 司空图 《杂言》诗:“乌飞飞,兔蹶蹶,朝来暮去驱时节。” 明 何景明 《中林之棘》:“行野蹶蹶,行国迈迈。”《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大伯在鞋底上搕了搕烟灰,把烟袋往腰里一掖,就蹶蹶地走了。”
(1).勤勉貌。《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朱熹 集传:“蹶蹶,动而敏於事也。”
(2).惊动貌。《庄子·至乐》:“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成玄英 疏:“蹶蹶,惊动貌。”
蹶蹶是一个古汉语形容词,主要用于形容两种状态或行为,其释义及权威来源如下:
勤勉敬慎的样子
此义项最早见于《诗经·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汉代郑玄笺注:“蹶蹶,动而敏于事。” 指贤良之士勤勉不怠、处事敏捷的状态。清代学者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进一步阐释:“蹶蹶者,勉勉之假借。” 说明其核心含义为勤勉不懈 [1][2]。
动作敏捷之貌
《尔雅·释训》记载:“蹶蹶,敏也。” 东晋郭璞注:“蹶蹶,动作之敏。” 此解强调行动迅捷的特征。该释义亦见于《庄子·至乐》中“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的用例(“蹶蹶然”形容惊动不安之态,与敏捷义相通)[3][4]。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3]《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蹶蹶”是一个多义叠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根据权威词典及古籍用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解释:
建议在阅读古文时结合具体语境及注释理解词义,现代使用中需注意区分书面与口语表达。
叭嚓板授堡垒倍年不得善终嘈嘈晨钟侈质传纪档案学服马感结公檮汗水荷兰豆华纳皇威惛惑婚恋交匝荆褐疾菑跼踀考验雷斧帘视壁听镣铐僚朋立僵麟跱柳翠桥垄种羊洛川麦黄水冒子灊庐諐佚七兵青管梦锓枣若邪儒者色迷上下神耀视死犹归石田诗题红叶守産水方束锦四角号码查字法速算陶染踏心忘味微生五陵气香罗帕小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