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籍的意思、額籍的詳細解釋
額籍的解釋
匾額和名錄。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先是 汲縣 閻村 有觀曰 朝元 ,荒廢已久,而額籍具存,師請諸官遷于西門墳園之側,以處其衆。”
詞語分解
- 額的解釋 額 (額) é 人臉頭發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動物頭部大緻與此相當的部位(俗稱“腦門子”):額頭。額角(僶 )。 牌匾:門額。匾額。 規定數量:額數。額外。定額。餘額。超額。空額。 筆畫數:;
- 籍的解釋 籍 í 書,書冊:古籍。書籍。經籍。典籍。 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隸屬關系:籍貫。戶籍。國籍。學籍。 登記:籍沒(?)。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紛擾很大;b.形容名聲很大;c.形容縱橫交
專業解析
“額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和古代制度研究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進行解釋:
-
指登記戶口、人丁的名冊或簿冊:
- 這是“額籍”最基礎的含義。“額”指規定的數目、限額,“籍”指簿冊、名冊。合起來指登記人口數目、丁壯(成年男子)數量的官方冊籍,是古代戶籍管理和賦役征發的基礎依據。它詳細記錄了轄區内的人口數量、年齡、性别、職業等信息,是國家掌握人力資源、征收賦稅(如人頭稅)和攤派徭役的根本憑證。例如《新唐書·食貨志》中記載的戶口統計冊就屬于此類。
- 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對“額籍”的解釋側重于“戶籍”和“丁口冊”的含義。
-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在解釋明代賦役制度(如一條鞭法)時,會涉及“額籍”作為人口和賦稅征收基礎的作用。
- 《辭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修訂版):将“額籍”解釋為“丁冊”,即登記丁口的簿冊。
-
指登記賦稅定額、征收标準的簿冊:
- 引申開來,“額籍”也指登記各種賦稅、租課、徭役等固定數額或标準的官方冊籍。這裡的“額”更側重于“定額”、“額度”的意思。它規定了某地區或某類人需要繳納的賦稅種類和數量、承擔的徭役标準等,是官府征收賦役的法律依據。例如《宋史·食貨志》中記載的田賦征收冊就屬于此類。
- 來源參考:
- 《中國賦稅史》(孫翊剛主編,中國稅務出版社,2003年):在論述曆代賦稅制度時,會提及作為征收依據的各類“額籍”。
- 《中國古代經濟史》(齊濤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在介紹古代財政管理時,會涉及賦役冊籍(包括額籍)的編制和作用。
- 《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原始文獻中多處記載了賦役“額籍”的制定和調整情況。
“額籍”的核心含義是官方編制的、登記人口丁壯數目或賦稅徭役定額的簿冊。它既是古代國家進行人口管理的基礎工具,也是實施賦稅徭役征派的關鍵依據。其具體所指,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側重于戶籍人口管理,還是賦稅定額管理。這個詞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國家對人口和財政資源的嚴密控制。
網絡擴展解釋
“額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的解釋較為統一,但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甄别。以下是綜合多個搜索結果後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根據漢典(網頁)和辭海(網頁)的解釋,“額籍”指匾額和名錄。具體指記載名稱、身份或功績的牌匾及文書記錄。
二、詞源與用法
-
詞義拆分
- 額:原指額頭,引申為匾額(如牌匾、題字等)。
- 籍:指登記名冊或文書,如戶籍、典籍。
-
文獻用例
金代王若虛在《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中提到:“額籍具存”,描述某道觀雖荒廢,但記載其名稱的匾額和名錄仍保存完整(網頁)。
三、常見誤釋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将功績記載在額頭上”,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持,可能為望文生義。權威典籍及曆史用例均指向“匾額與名錄”這一客觀含義。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研究中,指代機構、建築等懸挂的标識性匾額及配套的名錄檔案,例如寺廟、官署等場所的登記信息。
建議參考權威辭書(如漢典、辭海)或曆史文獻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堆庵子襃崇寶鈴倍屣常棣長淮重圍唇紅齒白摧眉蹈踵調經頓足失色多早貳正風扇鳳頭钗高擡貴手龜辯規畫過錦海市蜃樓婚姻婚族監河侯皦絜交易所祭地基數潰墜濫竽兩石弓良人林坵面埶能寫會算溺職爬伏平信錢肆洽恰秦氏粉秋骨泉石膏肓日刊申領沈退守潔疏而不漏遂滋夙齡擡愛傥傥逃潛通常頭直上危絃缃蕤先酒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