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极其辽远之邦国。2.谓封国无后嗣继承被废除。
1.极其辽远之邦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絶国功,封 騫 博望侯 。”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况 秦 吴 兮絶国,復 燕 宋 兮千里。”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薛淙》:“病僧年二十时,好游絶国。服药休粮,北至 居延 ,去海三五十里。”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何况孑然飘零,远去故乡,来此绝国。”
2.谓封国无后嗣继承,被废除。《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 郭氏 侯者凡三人,皆絶国。”
“絶国”为汉语异形词,其规范写法应为“绝国”。根据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绝国”一词包含以下两层核心释义:
一、指极其遥远的邦国 此义项源于古代地缘认知,强调地理隔绝的遥远疆域。例如《汉书·武帝纪》载「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此处“绝国”即指需长途跋涉方能抵达的异域。该用法突显空间阻隔概念,常见于汉代文献。
二、指灭亡的国家 此义项侧重政权断绝,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剪为仇雠,敝邑是惧」杜预注「剪,绝也,绝旧约为仇雠国」,此处引申指被灭亡的邦国。《汉语大词典》收录此义项时引《史记·龟策列传》「先得此龟者为天子,且十言十当,十战十胜,生于深渊,长于黄土,知天之道,明于上古,游于使国,鬼神宾服」司马贞索隐「使国谓绝域之国,谓远国也」,印证其政权断绝与地理隔绝的双重内涵。
语言学界考证显示,该词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被归入“绝”字条目,释为「极远的邦国」与「亡国」,其词义演变轨迹清晰可溯。当代语料库数据显示,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古汉语教学领域。
“絶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理解:
指地理位置遥远、与中原隔绝的国家或地区,常用于形容边疆或异域。
指古代诸侯国因缺乏继承人而被朝廷废除封号或收回领土的情况。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史记》《后汉书》等原文。
白素扳连胞人宝子边极蹩气昺焕壁钱草堂体燀赫出内之吝大道曲导论曡秀地理数据库杜律耳目心腹二五番假沸传讣闻攻说国宝蛊杀泓澄护铃教务嫁取街渠解奚急放及笄浄话可怜宵闚欲连闼洞房立男麟寺隆盼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駡毁梅红梦笔生花扪钥命代年代年号凝滑曲穴仁心仁闻三头两绪石版水面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捞丝绦帷薄不修猥籍吻儒斜行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