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激扬高亢的乐音。徵,五声音阶之一。《汉书·礼乐志》:“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2.雅曲名。《文选·傅毅<舞赋>》:“扬《激徵》,骋《清角》。” 李善 注:“《激徵》、《清角》,皆雅曲名。《琴操》曰: 伯牙 鼓琴,作《激徵》之声。”
“激徵”一词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及相关信息:
音乐术语
指激扬高亢的乐音,其中“徵”是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之一,对应现代简谱的“5”(sol)。这一用法在《汉书·礼乐志》中有明确记载:“函宫吐角激徵清”,形容音调清越高亢。
雅曲名称
作为古代雅曲的曲名,例如《文选·傅毅<舞赋>》提到“扬《激徵》,骋《清角》”,李善注称《激徵》与《清角》均为雅曲,且与伯牙鼓琴的典故相关。
字词结构
“激”为左右结构,本义指水势受阻后腾涌,引申为强烈、激昂;“徵”在此读作zhǐ(非“zhēng”),专指五声音阶中的第四音。
常见误读提示
需注意“徵”在表示音阶时读zhǐ,而在其他语境(如“徵兵”)中读zhēng,二者不可混淆。
如需更深入探讨音乐理论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乐律全书》《琴操》等古籍。
激徵(jī zhē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动员、召集。激指激动、激励,徵指召唤、招募。
激徵的部首是水(氵)和言(讠),它由21个笔画构成。
激徵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在古代,《说文解字》中记载的“徵”,意为召唤、召集。而“激”则源自类似洒、涂之类的动作,表示动员、激励。随着语言的演变,这两个意思逐渐合并,形成了现代的“激徵”一词。
在繁体中,激徵的写法为「激徵」。
古代的汉字写法随着时间的流转也发生了变化。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激徵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在现代使用的标准简化字中,激徵的写法统一为激徵。
1. 他通过发表激情四溢的演讲来激徵群众的热情。
2. 我们需要激徵更多的志愿者来参加活动。
1. 激动(jī dòng):形容被某种强烈感情所触动。
2. 激励(jī lì):鼓励、鞭策他人,使之具备积极的行动力。
动员、召集、招募
解散、解除、停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