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送給。 南朝 宋 陸凱 《贈範晔》詩:“折花逢驛使,寄與 隴頭 人, 江 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唐 賈島 《送韓湘》詩:“欲憑将一劄,寄與 沃洲 人。”
(2).猶緻送,贈送。 郭沫若 《把精神武裝起來》:“ 中國 人能夠養成到這種的程度,我相信, 日本 的法6*西6*斯軍閥一定不夠我們消滅,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們的第二次的寄與的。” 田漢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序》:“在他赴 青島 之前将發表他那傾注着半生蘊蓄的大著《表演術》,這對于我們這些愛好戲劇藝術的學徒們是非常寶貴的寄與。”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寄與漢語 快速查詢。
"寄與"在現代漢語中屬于相對少用的書面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給予、賦予、寄托(期望、情感、任務等)。它通常帶有鄭重、正式或深情的色彩,強調将某種抽象的事物(如希望、重任、情感)交付或托付給特定的對象。
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基本含義與用法:
常見搭配與語境:
與“寄予”的關系:
“寄與”意為給予、賦予、寄托,主要用于表達将希望、信任、情感、重任等抽象事物鄭重地交付或托付給特定對象。它與“寄予”是同義詞,但在現代漢語中,“寄予”是更常用和更規範的寫法。其核心在于表達一種深切的、帶有期望或情感的交付行為。
來源建議:
“寄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傳送給
指通過某種方式(如郵寄、托人轉交)将物品或信息傳遞給他人。例如:
南朝陸凱《贈範晔》詩:“折花逢驿使,寄與隴頭人”,通過驿使将花寄送給友人。
緻送、贈送
強調主動給予或寄托情感。例如:
郭沫若提到“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們的第二次的寄與”,表達文化貢獻的贈予意義。
與“寄予”的區别
“寄予”側重抽象情感的寄托(如希望、關懷),而“寄與”更偏向具體物品或情感的傳遞。例如:
文學應用
古典詩詞中多用于表達思念或饋贈,如賈島《送韓湘》“欲憑将一劄,寄與沃洲人”。
綜合漢典、古詩例證及現代用法分析。需注意區分近義詞,避免混淆。
拜章暴内陵外鮑叔襞染不當事猜忍彩陶沉睡創刊詞楚璧隋珍刺孔大才榱槃丹元奠馔坊賈蕃庶風采紛若葛縷诃林嘩拇黃蘖煇光回言火術腳絣枅栌谲主闿敏苦刑戀豆骝骅龍鹢銮儀衛洛橋名實難副南歌子逆耳之言排仗譜帖侵黩禳災人千人萬三咤傻角山崩水竭商品糧山牆蛇黃聖基茨和尼維斯生物學沈漂水玉説得起私心雜念素月涕淚交下同録缊畜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