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送給。 南朝 宋 陸凱 《贈範晔》詩:“折花逢驛使,寄與 隴頭 人, 江 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唐 賈島 《送韓湘》詩:“欲憑将一劄,寄與 沃洲 人。”
(2).猶緻送,贈送。 郭沫若 《把精神武裝起來》:“ 中國 人能夠養成到這種的程度,我相信, 日本 的法6*西6*斯軍閥一定不夠我們消滅,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們的第二次的寄與的。” 田漢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序》:“在他赴 青島 之前将發表他那傾注着半生蘊蓄的大著《表演術》,這對于我們這些愛好戲劇藝術的學徒們是非常寶貴的寄與。”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寄與漢語 快速查詢。
“寄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傳送給
指通過某種方式(如郵寄、托人轉交)将物品或信息傳遞給他人。例如:
南朝陸凱《贈範晔》詩:“折花逢驿使,寄與隴頭人”,通過驿使将花寄送給友人。
緻送、贈送
強調主動給予或寄托情感。例如:
郭沫若提到“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們的第二次的寄與”,表達文化貢獻的贈予意義。
與“寄予”的區别
“寄予”側重抽象情感的寄托(如希望、關懷),而“寄與”更偏向具體物品或情感的傳遞。例如:
文學應用
古典詩詞中多用于表達思念或饋贈,如賈島《送韓湘》“欲憑将一劄,寄與沃洲人”。
綜合漢典、古詩例證及現代用法分析。需注意區分近義詞,避免混淆。
“寄與”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寄”和“與”。下面分别對這兩個字進行拆分、筆畫和來源進行介紹。
“寄”字的部首是宀,總共有11個筆畫; “與”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3個筆畫。
“寄”字的本義是指通過攜帶或郵寄等方式将物品發送給他人,後來引申為将情感、希望、責任等寄托給他人。而“與”字意為給予、交給,常常用于表示主動給予、分配或轉交等含義。
在繁體字中,寄與分别寫作「寄」和「與」。
在古代漢字中,寄字和與字的寫法有些變化。例如在金文中,寄字寫作“⿱宀示”,與字寫作“⿱亻與”。
一、寄與的例句:
因為工作的繁忙,她把照顧孩子的任務寄與給了父母。
二、與寄的例句:
我将這封信與寄給了你的朋友。
寄托、寄予、賦予、傳承。
交托、轉交、授與。
收回、取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