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与的意思、寄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与的解释

(1).传送给。 南朝 宋 陆凯 《赠范晔》诗:“折花逢驛使,寄与 陇头 人, 江 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 贾岛 《送韩湘》诗:“欲凭将一札,寄与 沃洲 人。”

(2).犹致送,赠送。 郭沫若 《把精神武装起来》:“ 中国 人能够养成到这种的程度,我相信, 日本 的法6*西6*斯军阀一定不够我们消灭,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们的第二次的寄与的。” 田汉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序》:“在他赴 青岛 之前将发表他那倾注着半生蕴蓄的大著《表演术》,这对于我们这些爱好戏剧艺术的学徒们是非常宝贵的寄与。”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寄与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寄与"在现代汉语中属于相对少用的书面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给予、赋予、寄托(期望、情感、任务等)。它通常带有郑重、正式或深情的色彩,强调将某种抽象的事物(如希望、重任、情感)交付或托付给特定的对象。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基本含义与用法:

    • 给予;赋予: 指将某种非物质性的东西(如希望、信任、重任、深情厚谊等)交付给某人或某事物。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传递行为。
    • 寄托: 含有将内心的情感、愿望、理想等放置在某人或某物之上的意思,期待其实现或承载。
    • 词性: 动词(及物动词)。
    • 施事主体: 通常是发出给予或寄托行为的人或组织。
    • 对象: 通常是接受给予或寄托的人、组织、事物或抽象概念(如未来、事业)。
  2. 常见搭配与语境:

    • 寄与厚望: 对某人或某事抱有非常大的期望。这是“寄与”最常用的搭配之一。例如:“祖国和人民寄与青年一代厚望。”
    • 寄与重任: 将重要的任务或责任托付给某人。例如:“公司领导寄与他开拓新市场的重任。”
    • 寄与深情: 将深厚的感情寄托于某人或某物。例如:“这首诗寄与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 寄与信任: 给予信任。例如:“选民们寄与这位候选人充分的信任。”
    • 寄与理想/希望: 将理想或希望寄托于未来或某人某事上。例如:“他们将全部希望寄与下一代的教育。”
  3. 与“寄予”的关系:

    • “寄与”和“寄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异形词关系,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它们都表示“给予(抽象事物)”、“寄托(情感、希望等)”。
    • “寄予”是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更主流的写法。 在当代出版物、媒体和日常使用中,“寄予”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寄与”。
    • 词典收录情况: 目前主流的大型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通常只收录“寄予”作为规范词条,并将其释义为“寄托给予”。虽然“寄与”在历史上存在并被使用,但在现代规范汉语中,“寄予”是首选和推荐的写法。用户遇到“寄与”时,理解其等同于“寄予”即可。

“寄与”意为给予、赋予、寄托,主要用于表达将希望、信任、情感、重任等抽象事物郑重地交付或托付给特定对象。它与“寄予”是同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寄予”是更常用和更规范的写法。其核心在于表达一种深切的、带有期望或情感的交付行为。

来源建议:

网络扩展解释

“寄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传送给
    指通过某种方式(如邮寄、托人转交)将物品或信息传递给他人。例如:

    南朝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通过驿使将花寄送给友人。

  2. 致送、赠送
    强调主动给予或寄托情感。例如:

    郭沫若提到“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们的第二次的寄与”,表达文化贡献的赠予意义。


二、用法与辨析


三、参考来源

综合汉典、古诗例证及现代用法分析。需注意区分近义词,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薄域崩泻变刑残货畜孽椿堂得士跌宕格敌垒杜陵杰妒媢鄂博犯愁仿制烽火封疆画界佛光袴搿犋贵璞和友宏肆澴流桦烟货买鲫瓜儿寄贶兢畏荆杨禁庭九节笻拘拳空钟口抹雷令剑略事淋淫民圩囊头凝视评品欠抑轻骑简从栖影柔润山冕神头鬼面暑溽耸身苏裱条枚惟思紊乱无华午时茶武巡捕县薄纤尘详辨巷祭携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