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scend the throne]∶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安斄王即位。——《史记·魏公子列传》
昭帝即位。——《汉书·李广苏建传》
(2) [take one's seat]∶就位;入席
(1).就位。古谓走入中庭左右两侧规定的位置。《书·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 孔颖达 疏:“入即位者, 郑玄 云卿西面,诸侯北面。” 孙星衍 疏:“经言入即位,不言升阶,知皆陪位于中庭也。”《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
(2).亦作“ 即立 ”。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左传·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 汉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至冬立为皇后,辞让者三,然后即位。”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 元和 十五年,今天子即位。”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吴王 夫差 ,三十二岁,即位不久,喜功贪杀,骄狂自是,自以为有富国强兵的本领,立下独霸中原的大志。”
"即位"是汉语中表述君主登基仪式的专有词汇,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字义溯源 "即"为会意字,《说文解字》释作"即食也",本义指靠近食器准备进餐,引申为接近、就任之意。"位"在甲骨文中象人立于祭台之形,特指君主所处的尊贵位置。二字组合构成"接近尊位"的动态过程,据《汉语大词典》考证,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商书》记载的"成汤既没,太甲即位",完整呈现了王权更迭的仪式性表达。
二、礼制内涵 在传统礼制框架下,《周礼·春官》明确规定"凡嗣王即位,必告于宗庙"。这种仪式包含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告庙"仪式,新君需在宗庙向先祖禀告承继大统;其次是"颁诏"程序,通过《即位诏》宣告统治合法性;最后是"朝觐"典礼,接受百官朝拜确立君臣关系。故宫博物院藏《清世祖即位诏》原件印证了这一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三、文化延展 在文学语境中,该词常被赋予天命所归的象征意义。如《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描写汉献帝禅位场景时,特别强调"筑坛于繁阳,请汉中王登坛即位"的细节,通过空间仪式的文学化描写强化政权合法性。这种文化表达在二十四史的本纪部分形成固定叙事范式,构成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重要特征。
“即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í wèi,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就位
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史记》《仪礼》等典籍,或查看搜狗百科等来源。
霸略弊端诐贼采光嘈喝齿牙春色憧愚存孤得逞點砌端如兑便缝人风穴粉绘纷歧伏龙改换门庭干误高着光天化日归檝妫汭昏黑胡云海嗙魪品金小相酒糟头掘笔具君愧恨赖学李代桃殭灵麻隆空逻辑学庙胜密不可分年代攀车卧辙陪花硼砂起功局顷之亲将虬螑泉火人生何处不相逢认同三回五解少隽视民如子水文表俗句汤参天隅窊樽蔚跂项珠闲靖